第888章山民与疍民

作者:老大河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在海边十文钱一斤的盐,进了山,便可以卖到两百文甚至更高。

李勇诚拿着盐,进了几趟闽西的山林,便轻松地勾出了近百个愿意跟随他入伙“大条陈”的山民。

另有百多人,是生活在福建广东沿海的“疍民”。

这是一个很奇怪的族群,始载于魏晋时期,隋唐时被称为“蛋人”。

这些人,大多生活于海边的船上。宋国官府视其为贱族,因此不准其上岸居住。所有的文书中,也不承认这些人为宋国国民。

可想而知,这群人的生活条件得有多么艰苦。

李勇诚让人主动送些物资过去,与其进行相当公平的交易,历经年余,才得到了漳浦沿海一支疍族人的信任。由此,又从其中拐来了百多人。

这两百多人,无论是山民还是疍民,一个最大的共同点,就是憨厚听话,而且只要吃食足够,浑身便会充满着气力。

尤其是疍民,把这些人培训成水军,简直是太好用了。

既然都不是宋国官府在册的百姓,李勇诚用起来,也就没有任何的心里障碍。

如果澎湖这一战,这些人表现得不错的话,估计用不了几年,可能都得被李勇诚给拐个精光。

澎湖的这场战争,虽然也算重要,但还是没有引起赵权太多的重视。

一座孤悬海外的小岛,哪怕一时有反抗的能力,在没有任何援军的支持下,也挡不住李勇诚接二连三的攻击。

这的确只是一场练兵。

但是,攻取石见银山,却已经不能再滞延了。

不仅是因为地盘越扩越大的南京府,已经开始出现银钱不足的苗头。

而且,一支军队,如果长期不打仗,很快就会废掉。

东北已经无战可打;中原不能打;高丽依然还是在小打小闹;唯一能挑起稍大一点战役的,只有石见银山了。

把仗打到别人的地盘上,有破坏也是破坏别人家的东西,这样最好。

而且,必须在蒙哥的攻宋之战前,结束这场战争,然后开始龟缩,安安静静地继续积攒气力。

为了这场战役,赵权离开了旅顺,再次来到耽罗岛。

与旅顺相似,耽罗岛的整个东南角,如今也成为了一个大工地。

在这片大工地中,已经建好了几座建筑物,并投入使用。包括两座水泥厂,一座办公大楼,一座贸易馆。

建到一半的,是连在一起的一座犹太教堂与一座耽罗初等学校。

贸易馆占地十亩,全部采取前店后院样式。分为宋货馆、山东馆、辽东馆、辽西馆、辽南馆、高丽馆、倭货馆以及骡马市场。

除了宋国馆与倭货馆之外,其他馆的店铺都已被基本占满。

联接这些建筑物的,是一条条宽五米的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