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层层设防。
然而,突然暴病身亡的余玠,令四川的防务立时出现漏洞。
金国降将汪世显之子汪德臣,作为蒙古西路军前锋,节制川北所有屯戍之兵,自利州城南下,先攻苦竹隘。
汪德臣先是俘获了向苦竹隘供应军需的宋国提辖崔忠等人,通过这些人招降苦竹守将南永忠。
而后,再陷阆州,攻破隆庆府,知府郑炳孙自尽而死。
又破大获山城,城守王惟忠弃城而逃。
一直打到了合州,才被守将王坚、曹世雄尽力阻住。
这一路,几乎势如破竹。
此时,离余晦到四川就任,不过数个月时间。虽然斩了王惟忠,但是依然无法止住四川在战场上的颓势。
宋国只能临阵再次换将,召回了一事无成的余晦,换上蒲择之。
蒲择之一上任,便率兵重新攻至苦竹隘,利用还有一些坚持不肯降蒙的守将,与汪德臣部僵持在了苦竹隘与大获山一线战场。
此时,已经到了公元1255年、华夏历十年的八月。
初秋的海风,自北而南灌入海州城,撞到城南的白虎山,呜呜地在城里盘旋一圈之后,再从东西两门,接连不断地冲出城池。
这是一片有些神奇的土地。
数百年之后,黄淮数次泛滥,带来的的泥沙,不断地填埋城北之外的海滩,包裹了海上的云台山岛。生生地将海岸往东、北方向推出了六七十余里。
沧海桑田,大约便是如此吧。
自宋高宗南渡之后,海州便成了南北两个势力争夺的重要区域。
绍兴年间,宋国水师曾在此以少击多,大败南侵金兵,导致完颜亮南征的最终溃败,以致丢了皇位。
此后,海州数次易手。
持续不断的战火,让海州周边百里之地,已经完全没了人烟。
即使偶尔有人努力地种些地,也无法保住自己的所得。
蒙古人过来,扫走一片;宋军过来,带走一些。其他的或是成为战场上的炮灰,或是早已饿死在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之中。
这里是双方的对敌前线,蒙古人连中原都不太想经营,更何况是这种常年战乱之地。
山东益都的势力无力经营,宋国也只愿意将这里当作战略之地来对待。
普通人的性命,哪里有一个前线重镇重要!
这些年,趁着蒙古与益都无力南顾时,贾似道又重新占据了海州,这也成为了近些年贾似道在淮东的最大功劳之一。
海州城不好守。
并不是因为距离此城最近的宋国驻军,远在百多里之外的涟水。
也不是因为,城中加上刚刚组建完成的定海水军,不过只有一千二百人的守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