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赵复呢?”
贾似道心里突然生出一股烦躁,“南京府,赵权,他们敢出兵对抗蒙古吗?还是与益都一样,只想从宋国身上吸血食肉,却不肯有任何的付出?而且,宋国刚击蒙军,损失惨重,他赵权坐山观虎斗,倒是看得个不亦乐乎。现在还想跟宋国结盟?”
“那,贾相的意思是,任何一方都不予理睬?”
贾似道突觉无力,缓缓坐下,目光透过穿棂,看着窗外的西湖。
碧波荡漾,和风日丽。
“这一仗,所费超过亿缗。此战虽胜,府库其实早空。如今咱们宋国,还能拿出什么东西与人结盟?以如今财赋,至少还需三十年才能抹平亏空。
三十年啊,你我还能熬到那一天吗?
可是,莫说与南京府与权国结盟,哪怕多一些生意往来,都会被朝堂诸公唾骂不止。我皇胸有大志,奈何无一臣工能真正为官家分忧。以至,积弱难返啊!”
“所幸,贾相今后,定当可以拨乱反正,中兴大宋!”
“尽人事,听天命罢了……”
廖莹中默然无语。
良久,贾似道突然问道:“你觉得,忽必烈与赵权,谁能获胜?”
“属下以为,忽必烈胜算更大。”
“嗯?说说看。”
“金亡之后,北地便已在蒙古国手中,忽必烈身为蒙古王公,接手中原统治,顺势可得。此为天时。
南京府地处东北,无论是粮食或是物产,都远逊于中原。忽必烈又得地利。
此外,忽必烈经营中原十数年,深得北地儒士拥戴,又占人和。
赵权不出东北,尚可守成。一入中原,几无胜算!”
贾似道摇了摇头。
实际上,他的判断与廖莹中并无太大差别。但潜意识中,却又觉得赵权未必就没有一些机会。
他其实依然在担心,有一天,若是赵权击败了忽必烈,趁势南下时,宋国该如何应对?
与其争天下之道统?
争华夏之传承?
北地脱离宋国已百年,宋国又如何与其相争?
也许,与赵权的香火之情,还是得留上一些!
……
随着大权国传檄四方的立国诏书,中原各个汉万户势力,开始出现游疑之态。
加入大权国,为恢复华夏道统而共同努力,让中原重归汉家统治。或是依然奉异族为主,为之征战,再图谋天下,沿袭百多年来的中原统治现状。
哪一种情况,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利益?
在这样的混乱局势之中,原本似乎已经被忽必烈捏成一块铁板的中原,开始出现了松动。
保州张柔、真定史天泽、东平严忠嗣,依然坚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