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牒是出家人的凭证,以此可以免除捐税,甚至躲避刑责。因此自宋立国以来,度牒都是可以交易的一种凭证。如今一道度牒的交易价格,已过千贯。
官告包括官府发放的交引与公据,这些钞券的价格或高或低,就不太好估算了。
如此,倒是免了国库空虚无法以现钱回购公田的尴尬。但是,势必埋下了诸多隐患。尤其是以会子支付,就必须继续加大会子的发行,直接的后果就是加速市面上会子的贬值。
只是,想尽快的推动公田法的实施,减缓财政的压力,大概只能采取这种办法了。
宋国,如一艘外表豪奢,内部却又千疮百孔的巨大花船,在贾似道的推动之下,在浅滩中艰难转身,试图挪向远处的海湾。
在贾似道眼中,成功的彼岸并不太遥远,但是阻碍他前行的,却不仅仅是巨浪,而是脚下无处不在的泥淖、不远处张牙以待的巨鲨,以及在空中盘旋观望、随时准备俯冲而下的恶枭。
改革,是艰难的。
尤其是对于宋国这样一个奉行“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国度。谁敢觊觎士大夫的利益,等若与整个国家为敌。
一如当时的范仲淹与王安石。
甚至下场更惨!
而同样在改变自己朝政的忽必烈,却如一柄出鞘的长剑,剑锋所过之处,挡者披靡。
忽必烈凭借的,是贾似道无可比拟的优势,他虽然只是蒙古国名义上的大汗,却是中原事实上的主人。中原之地,他足以傲视群雄,当汉人儒士与势力最强的汉军拜服在其身前之后,其他人便只能诺诺而从。
这是忽必烈的优势,也是任何一个新兴王朝的优势。
正如新兴的大权国。
只是,三者之中,大权国底子还是太薄了。加上一向谨慎的赵权,始终不敢把步子放得太快。
在他看来,稳定,才是一切发展的基础。
内部一旦失控,比外敌带来的损害更加可怕。
暗流涌动的冬天转眼即逝。
华夏十四年,公元1259年,忽必烈中统三年、宋景定三年。
春三月。
忽必烈发布建国诏书,向天下宣告建立大元国。
“……我太祖圣武皇帝,握乾符而起朔土,以神武而膺帝图,四震天声……既成于大业,宜早定于鸿名……可建国号曰大元,盖取《易经》‘乾元’之义。”
蒙古国从成吉思汗到窝阔台、贵由直至蒙哥,都未曾使用过年号。忽必烈甫一称汗,便仿汉制,从儒家《春秋》、《易经》中,选定“中统”一词作为自己的年号。
所谓中统,就是“中华开统”,忽必烈以此自视为华夏中央王朝的正统。
“元也者,大也。”大不足以尽之而谓之元者,大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