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都是由足够多的戏剧性可以自然过度。
而且,本身作为拥有足够“先进生产力”和“知识技术”的女主,本身就有这足够的能力和包容去帮助男主。
而且,作为女主的她,和过去身为“王氏女”的自己割裂也会是一个观众的情绪抒发点。
因此,前期,维持君权与士族权力的平衡,以及琅琊王氏士族领袖的地位是太后的主要动力,后者甚至超过前者。
在她的身份认同中,王氏女是超过皇后、太后的。
之后,突破“王氏女”,获得新生的过程,是女主成长的过程,对刻画她和萧七的感情也会有帮助,感情戏可以更有层次。
在原剧本里对女主眼界不凡,剧情虽然有所体现。
比如她追求感情上的自由,她认为男主是真正的大英雄,她不甘于被旧礼法所规训,参拜宗庙念家训时会做鬼脸,她会爬树会骑马,曾经一口气上五楼都不累…
至于,她劝好闺蜜时的双标言论,景农直接是删掉了。
同时,还增加了女主的的成长。
无论她如何眼界不凡,毕竟受出身限制,只是贵族小姐。
宁朔—晖州—京城这段剧情本可以成为她成长的重要标志,直接来了大扩展,力求让其落;
而回到京城后则充满了车轱辘话的顾影自怜,女主整天念叨着自己家那些事儿,也是被他他要求改成,担心局势动荡,忧心社稷。
毕竟不能让“守护江山百姓”也就活在台词里,不然,收视率扑街时候,自己这些主创被挂热搜上,其他人一定会笑的很好看…
景农现在还记得当时自己第一次拿到完整剧本是的“懵逼”,
他当时先是花了一天时间粗看了自己不分的剧本,没怎么看懂。
然后重新通读了自己所有的戏份以及他们的完整的剧本,才对故事有了大致了解。
当时他感觉整个剧组最大的问题就是无关紧要的剧情重复累赘。
举个例子,王太后前期每集必说“我真的很喜欢王五,王五没当成我儿媳妇好可惜,但我必须算计她,我心好痛。”
徐姑姑每集必说“大王给王五下避子药,他好狠的心。我心好痛。”
女主每集必说“作为棋子联姻的苦我最懂,我们王家四散流离,我心好痛。”
但其他一些更重要情节都活在台词里,根本没有情节来展现,详略严重失当,且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女主人设的不讨喜。
观众看见的是男主二十四孝好男人,但女主每天无病呻吟。
然后,景农让工具人们对这些进行了适当删改,用其体量来适当增加对社会风貌的刻画。
像是对社会背景的铺垫,以配合男女主“开创清平盛世”的核心动机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