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回家过年2

作者:猎狼啸风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好,有病,但是爱读书,母亲说父亲读的是“算卦的书”,村里人也好,家族里的人也罢,都爱上我家找父亲唠嗑,顺便让父亲给算算,也就是所谓的说道说道。母亲说虽然父亲懂得算命,但是从来不给人算,只是给人家讲一些怎么做人和如何做事的事,村里人都很佩服父亲,也很尊敬。

等我上小学识字之后,看到父亲总看的书,那书皮上写的是“易经”。小时候家里根本没有什么玩具,也不爱出去和村里的孩子玩,放学之后就是写作业,写完作业就把家里过去父亲看过的书拿出来看,很多书上的字都不认识,大部分都是繁体字,并且还是竖着写的,很多书都没有标点符号。那时候是认字不识字,认得书上面的字念什么,不知道那个字是啥意思,就是这样也喜欢看,碰到不认识的字就问五姐,无姐,五姐比我高两个年纪,认识的字比我多,她就教给我那个字念什么。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这六年时间里,我几乎把家里的书都看完了,但是都不看不懂,能够稍微懂点的就是“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

到了初中,学习任务加重,也就很少有时间看那些书了。但是对那本易经爱不释手,有时间就看看,那时候也是似懂非懂,模棱两可。到了高中,渐渐地学的多了,开始知道那是一本什么书了,于是就不再去读,知道自己还没到读的时候。人不到四十岁以后很难读懂易经。

易经是周文王所著,孔子给易经加上了批注,安上翅膀飞了起来。那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

道德经是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一直看的,那时候也不怎么懂,就是感觉读一遍就会发现和以前的领会有所不同,觉得明白了许多,认为这书可以看,对自己没啥坏处。

等到“论语”“四书五经”,家里也有,也经常看,所以在上小学的时候几乎都看了好几遍。等在念初中的时候上古文课,我几乎是不用看注解都能读懂,觉得和现代文没什么区别。看到别的同学学古文像学外语似的十分费劲,我就挺感激父亲,是他给我留下那些看不懂的书,让我提前接触到了古文,以至于学习古文如此轻松。

我的早熟也和看这些书有关系。

给老祖宗上完香、磕完头,到外面放了一挂鞭,惊惊天神,驱驱年兽,迎接百神下界,然后就进屋,一家三口开始吃接年饭。

家里就三口人,也没整太多菜。

六个菜,都挺实惠的。炖个小鸡,炖个酸菜粉条,炖个刀鱼,炖个豆腐,炸个丸子,炒个鸡蛋韭菜。

我喝酒,母亲和林燕喝杏仁乳。

杏仁乳是我们北票本地产的。

我家那里山上盛产山杏,并且家家都有杏树,杏仁就很多,兴顺德镇办了杏仁乳厂,不但解决了本地农村人的就业问题,还给镇政府创造了效益。杏仁乳卖的非常好,只是产量有限,只能供给北票地区,外面的供不了。杏仁乳喝着有很浓的杏仁味,微微有点苦,长期喝,对身体很有好处。杏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