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概有三条思路。第一个,就是按老板说的,打道回府,干成啥算啥。可是你想想,再耽误几年,咱这一批人再想干点事,那就很难啦,所有条件都不存在了。”
马涛的这种紧迫感,张智感同身受。
“第二个,就是继续留在海东,但要想办法说服老板。第三条路,不管是走还是留,我都要建议老板,对勤凯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否则,一直这样作为曙光院下面的一个实体公司,受牵制的事情太多,那不管在哪里,勤凯公司永远都只能是小打小闹。”马涛的想法显然已经很成熟。
马涛是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来到曙光院工作的。曙光院那时候非但没有博士,就连硕士研究生也没有几个。马涛来了以后,不论是工作能力,还是学识文凭,都是一个能够在仕途上一片光明的人,他也早早地被组织上纳入“梯队”进行培养。
可马涛偏偏是那种热情和能力有余、稳重和内敛不足的人,这让曙光院连续三任想提拔他的院长都担心他的这种“不成熟”,只好忍痛割爱。
聪明的马涛怎么会意识不到这一点,或者说,他自己压根就是一个志不在此的人,所以,他并没有让自己在仕途这条路上花费什么心思,这些年来一直在默默准备着,专心想自己干出点事来。对此,他和张智很早就有过多次的交流。
张智听到马涛说想对勤凯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就明白马涛一定还会有更长远的打算。
“我是这样想的,你协会那边掌握的企业多,看能不能尽快找一个技术上比较先进的企业,最好有一个类似纳米润滑剂那样前沿一些的产品。”
张智没太明白马涛的用意。
马涛说:“一直以来,国内的许多企业都愿意和高校合作。这种合作的特点是迅速直接,双方是以单个项目或者成果转化合作为主,优势互补明显。但是这种合作往往是一次性的,合作形式无非是技术转让、项目转让、服务咨询、人员培训,一旦成果转让或者项目完成,合作就告终止。”
“对。目前高校的产学研合作都是这样的过程,学校无须投资,也不承担什么风险。”张智说。
“你发现没有,就是这种利益同享,但风险不同担的合作模式,很多产学研合作的项目很少有做大的,而且,合作的成功率也不高。”
马涛接着说:“我的想法是,如果有一个合适的合作企业,勤凯就跟它就来一个企企联合,逐渐形成一种稳定的上下游合作关系,也算是一种相互嫁接吧。说的再具体一点,比如,这两个企业一个叫马涛,一个叫张智,合作的结果,这个企业的名字就变成了马涛张智,或者是张智马涛。”
“你都把我绕糊涂了。我看呀,你一定是想在你刚才提到的对勤凯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的基础上,对勤凯的所有制做一篇大文章吧。但这可是伤筋动骨的事。而且你说的这种可以相互嫁接的企业,猛一下我还真想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