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子里的人都闲着,他们来了哪有活儿干?”老爷子的声音很大,周围的老少爷们都听出他说话的意思,秦大伟刚忙过来,趴着胡爷爷的耳朵大声说:“胡爷爷,上山下乡不是公社的决定,也不是县里的决定,是***的决定,你不是常常说***是人民的大救星吗?一会儿来的这些孩子都是***派来的。”
胡爷爷用手里的拐棍点了点秦大伟,没牙的嘴有些兜不住风:“你这娃娃就是不会拉呱,***也不认识这些城里娃娃,怎么能派他们来?见胡爷爷一副认真的样子,孙子媳妇赶快递上一个小板凳,扶着爷爷坐下。”
泰宁县城的火车站不大,算是个区间小站,进站出站在一起,两个口,平时铁门是锁着的,当有火车停留的时候,值班的人就提着钥匙,打开门,两个门口各有一个人把守,通过的人需要验票才能通过,检票时都是撕掉一个角来证明,一般做火车都要有几次检票的,逃票的机会很少,那时候去电影院看电影也是这种检票方式,后来发现是个多余的手段。
火车停靠在站台时,欢呼声响成一片,同时下来三百多个第一次离家的孩子,有的还一脸稚气,初中生高中生同时下乡,年纪相差四五岁的也有,这也是那个火红年代里如火如荼的一个场景,下车的人们仿佛军队的军人一样,身材瘦小的知青穿着的衣服有些大,挽着袖子,与军人不同的是他们没有领章帽徽,女知青们有的剪短了头发,有的还扎着两只粗辫子,爱美的几个还系着红色、粉色的绸子。
知青办(知识青年管理办公室)负责接待的人高高地举着牌子,等着列队的学生们出来,每个队伍领头的是省里知青办临时抽调上来的老师,负责跟地方的工作人员交接,当第一队带着红花,背着行李,一手拎着袋子一手举着小红旗的学生们出来时,出口的杆子上有人点燃了鞭炮,十八辆各个单位抽调出来的卡车在门口列队,列队的卡车上也有鞭炮声响起,每个车头都用绸子系成的大红花旁边站着开车的司机,清一色的蓝色工装,蓝色帽子。五月的天气,还有些冷。
出来的知青们第一次来到书本里写过的小地方,满眼好奇,离家时的一丝难舍难分早飞到九霄云外,离开家里人的管教,早已长了翅膀的心又飞起来,兴奋的小脸红红的,当卡车启动离开火车站时,有人起头唱起了歌:《东方红》、《红梅赞》、《大海航行靠舵手》,赛歌的场面高亢嘹亮。壮观的队伍沿着县城的主要街道转了一圈儿,路边围观的群众也有好多人招手呐喊。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已经过去了很多年,当年的知青们已经成为社会的主力,在广阔天地里度过了少年和青年时代的人们,有一个共同的感受---人生无悔。
当卡车驶进大界村的时候,车上的知青们还在兴奋地说着刚才路过的小河以及木桥,河水没有松花江的水流大,但后面的森林却是城里见不到的,被卡车的轰鸣声惊起的野鸟更是让这些年轻人忍不住雀跃呼喊,村子里的草房在他们的眼里都是风景。村子里的人都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