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至今,这些简单明了、言简意赅的俗语看似平平无奇、没有深意,其实每句经典俗语都寓意深远、意义非凡,短短几字就包罗万象、饱含风情,它既映射了一个家庭的真实状况,也反映出一个社会的人文风情,比如今天所说的“老人是条龙,向谁谁家穷”,这句俗语并非迷信,它和老人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做父母的应该了解。
结合封建时期的背景来看,“龙”是对老人的一种尊称,在任何时期,家有一老如获至宝,古代阶级森严、尊老爱幼,社会总是习惯性的把一些“身份尊贵、地位不菲”之人称为龙,老人德高望重,深得家族尊崇,因此后人把他们称之为“龙”并不过分。
这就类似于“龙生九子”,在追求多子多孙多福气的时代中,老人作为见识广、年龄大的群体,他们拥有龙一样的权威、龙一样的威望,是子孙后代敬重的首要人物。
老人是条龙,向谁谁家穷。
上半句尊崇、下半句扎心,一句话打脸多少原生态家庭?
上半句是对老人的爱戴尊重,尊老爱幼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并非每个家庭都能做到尊老爱幼。它的下半句对很多家庭起一个警示作用,“向谁谁家穷”,这句话揭露了很多原生态家庭的真实状况,也暴露了三种状态的孩子人生。
有些家庭孩子较多,父母不能一碗水端平,他们在对人对事上有失公平,这种不公平的环境会使被忽略一方备受伤害、被溺爱一方丧失自我。溺爱之人不懂感恩,不忠不孝乃是他们的常态。
比如:秦始皇偏爱性格温婉的扶苏,导致心胸狭隘的胡亥怒火中烧、嫉妒不已,他冒天下大不违处死扶苏、谋权篡位。
曹操偏爱曹植,希望曹植可以在不懈努力中继承大统,曹丕经常被曹操训斥,巨大的反差下,曹丕杀害兄长、毫不留情。
李建成和李世民都是李渊孩子,二人骁勇善战、聪慧伶俐,能力不差上下,李渊有意培养李建成为唐朝天子,对其谆谆教导、不厌其烦,而李世民几乎没有得到过李广的夸奖,同为臣子儿子,李世民内心妒忌不甘,发动玄武门之变后,毫不留情地斩杀自己兄弟。
无论是秦始皇还是李渊,他们是叱咤一时的帝王,却也是肩负养儿责任的父亲,因未能处理好父子关系,不仅给父子蒙上隔阂,也让兄弟之间手足相残、酿成悲剧,被皇帝偏爱的皇子,要么披荆斩棘成为了高高在上的天子,要么举步维艰成为了家庭牺牲品,无论哪种结局都让他们不再相信亲情、不再亲近亲人。
江湖路远,单人难走,反观那些家境和睦的家庭,比如被康熙雨露均沾的雍正和其十三阿哥,康熙对皇子一视同仁,从未曾对哪个皇子表现过特殊关照,这杜绝了小圈子的诞生,也为后期的皇子和睦打下了基础。
自古以来会有这样一个规律:凡是被溺爱、被呵护的一方,长大之后的抗压能力较弱,他们经不起社会毒打、经不起现实磨练,大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