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秦国拿下宜阳,不仅可以削弱韩国的军事实力,还为秦灭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不过,秦武王虽然还没来得及享受胜利的果实,但他夺下宜阳这件事,带给秦国的影响力却并未因他去世而停止。
韩国将宜阳打造成军事重镇,并在附近驻扎了三十万大军,并不单单是因为宜阳易守难攻的地理因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当地存在着一座资源非常丰富的铁矿——宜阳铁矿。
根据宜阳县人民政府统计的数据显示,宜阳铁矿远景总储量万吨、煤炭资源估算储量在4亿吨以上,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使得宜阳在战国时期成为韩国重要的军工装备产地,苏秦这样描述道:“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
此消彼长,秦国拿下宜阳铁矿后,既削弱了韩国的实力,又加强了自己的军备力量,可以说后来秦国在和六国作战的时候能够所向披靡,宜阳提供的军工装备和成都平原提供的粮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战国时期,诸侯间战争时使用的主流兵器还以青铜为主,秦军能比别的诸侯军队掌握更多的铁制兵器无疑可以在战场上起到非常积极的意义。
铁器的另一意义,就是在复杂的自然环境中,帮助农户更好地克服困难,提高农业生产力。相较于原本的木制农具而言,以铁做成的农具会更加结实好用,原来需要几个人拿着木制农具合力开垦的硬土地,现在拿着铁制农具的农户一个人便可以完成了。
当多余的人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时候,他们便可以拿出更多的精力在各个领域做出建树,从而推动社会的整体发展。
宜阳之战让秦国成功摆脱了山东六国的围堵,此后,秦国无论是以宜阳为跳板北攻燕赵、东抗魏齐,亦或者南拒强楚,都掌握了主动性!
秦军围攻邯郸,赵国向魏国发出求援信,魏王让晋鄙挂帅,率10万精兵出征,救援邯郸。但是,秦昭襄放下狠话,谁若敢救援赵国,下一个收拾对象就是他,秦军纷纷教他学会做人。
魏王害怕秦军,便下令晋鄙屯兵观望,在边境溜达,坐视邯郸被围而不顾。信陵君非常着急,他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更想救援自己的姐姐,便屡次建议魏王出兵邯郸,与秦军决战。
得不到魏王的回应,信陵君只好采纳侯嬴的建议,进行“窃符救赵”。信陵君让魏王的宠妃如姬窃取兵符,击杀晋鄙,夺取魏军指挥权,然后出发救援邯郸,击败了秦军主力。殊不知,魏王才是赢家,他实现了自己的目的。
说魏王是赢家,我们有足够的理由,也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韩非子》中评价魏王,说他是“中兴之主”,证明魏王并非酒囊饭袋,他个人威望、能力不如弟弟信陵君,却也不差。所以,唇亡齿寒的道理,魏王自然知道。
那么,魏王为何不救邯郸呢?他有自己的打算,害怕秦军只是原因之一。况且,就算自己不救邯郸,秦军也一样会打魏国,一点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