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83章权利之毒

作者:菠萝炒土豆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这句话并不怎么靠谱。

建安十五年,也就是公元210年,曹操发布了《求贤令》,诏令最后一句说:“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他发布这道诏令,是希望有更多的贤人君子和他一起共治天下。“唯才是举”由此得名。

那么,曹操是不是真的“唯才是举”呢?实际情况可能要残酷很多。

我们先来看看曹操麾下的人才构成。根据陈寿在《三国志》中的记载,曹操麾下的文武力量主要有以下一些人:

以荀彧、荀攸、贾诩、郭嘉和程昱为首的谋臣集团,这五人被称为曹操五大谋臣。在这几个人中,荀彧和荀攸叔侄出身于颍川荀氏,这个家族在东汉王朝的官僚集团内部一直属于顶尖级别的士族,常年盘踞在三公九卿的位置上;郭嘉跟二荀是同乡,而郭氏是东汉王朝内部掌握司法部门的家族,历代都担任司法部门的主管官员;

贾诩和程昱,前者的家族是凉州地方豪强,贾氏也是常年担任九卿的士族,后者的家族在其家乡的地方官员上也频繁活动,可以说方面大员。这证明了,至少曹操的主要谋臣没有一个是出身卑微的普通知识分子。

以夏侯惇、夏侯渊、曹仁、于禁、乐进、张辽、徐晃和张郃组成的武将集团。

这些人中,两夏侯是曹操的姑表兄弟,从小一起玩到大的伙伴,曹仁是曹操的堂弟,也是一直跟在曹操背后的马仔,他们或多或少是跟曹操有血缘关系或者亲属关系,且是好几代家族都有互相联络的姻亲死党。

于禁和乐进是曹操一手从士卒提拔上来,着力培养的嫡系。张辽、徐晃和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郃是从别的军事集团投降过来的将领,他们在曹军中的角色主要是救火队长。

三人虽然打仗勇猛,智勇双全,但是几乎从没有率领大军团独立作战的机会,其中原因,就不言而喻了。曹操对这些外来人员,始终不信任。这种用人方法,和他所标榜的“唯才是举”是不相符的。

公元210年,已经是曹操人生的晚期,诏令发布十年后,曹操就因病去世。而在这十年之中,曹操统治的领土没有实现大规模的扩张,朝政也没有大的改观。所以如果我们真的把《求贤令》中对于人才的渴求和表达出的意愿当真,就无法解释为什么曹操已经明确了招揽人才的方针,事业上却没什么进步?难道华夏大地真的“野无遗贤”?

或者曹操招揽的人才都是无能之辈?这于情于理都说不通,况且在《求贤令》颁布前的两年时间,曹操在赤壁之战中被孙刘联军打得大败,事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个转折,

甚至可以说赤壁之战打破了曹操统一中国的希望,那么这个时候发布的《求贤令》,真正能够起到的作用,或许是宣传和安定麾下人才之心或是表达一种对事业的正面态度,以此来挽回之前作战所损失的声望。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