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8章裙带

作者:萧风落木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所谓李善蓄养的歌舞伎,八成出自南唐侍卫司。

李善好歹是位国公,更不可能缺钱。

最关键,矾楼歌坊这门生意看似仅是一门生意,其实牵扯很大。

北周方面绝对无法容忍外国插手其中,尤其警惕契丹和南唐。

柴兴禁止朝廷官员在风月场逾滥的诏书一发,有些人认为汴州的风月买卖将会遭受重创,风沙则认定这行当一定会更加繁荣,而且越高端的越繁荣。

易夕若愿意领头联手多方推行矾楼歌坊,正是源于他的这个判断。

在此之后,柴兴非但没有明着反对,甚至连侍卫司也插上一手,足见柴兴的态度起码是默许,说明他的判断无比准确。

这也就更加坚定了易夕若的信心,所以她才会到处筹款,甚至在矾楼这个无底洞尚未填满的时候,又找善母借了巨额债务去填矾楼歌坊这个无底洞。

很有点破釜沉舟的意味。

能让易夕若押下血本如此豪赌,当然不仅仅是为了于未来赚取金钱,其中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也正是李善不能涉足的原因。

最近类同矾楼歌坊的风月场雨后春笋般冒出,全都依样画葫芦。

短短月余,竟是蔚然成风,足有十数家之多,彼此间甚至开始争抢汴州各大酒楼的驻演机会。

最直接的表现:朝野上下,乃至民间,开始推扬评选汴州十大酒楼。

无论官宴私宴,还是街头巷尾,相关的讨论十分热络。

类似的话题其来有自,原先仅是官场民间非正式的口口相传,大家凭着个人地感觉各说各话,多是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

现在的氛围则明显有着正式抵定的意味。

这一切看似与矾楼歌坊的兴起无关,其实高度相关。

入场的各方心照不宣地借着炒作酒楼的排序,把这种驻场表演的形式定成习惯,甚至风俗。用以和原来的风月场做出区隔,进而还能分出高雅和低俗。

仅凭分出阶层这一点,足以说明隐谷在其中下了大力气。

当人人都认为这样理所当然的时候,那就是习俗礼仪,你不顺从大流,那就是无礼,将会被主流所排斥。

百家最懂“礼”是什么玩意,最知道“礼”的重要性,自然也是最先知先觉的,更是最想在这上面分上一杯羹的,哪怕占上一点边角都是好的。

所以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入场。

不乏单打独斗,更多则是多家携手联合。

目前还是矾楼歌坊一骑绝尘,一枝独秀。

毕竟最先开始,背景也最大,后面不仅站着侍卫司和武德司,四灵和隐谷的影子更是一直若隐若现,最起码在捧红薛伊奴这点上达成了共识。

明显是跑马圈地。两家先联手把地盘圈大圈好,再来争个谁输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