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母鸡都六七斤,三斤大的婴儿那简直就是没眼睛看。
因为营养不良,小孩子从小就体弱多病,但凡吹点风就会发烧,喝点凉水就要拉肚子。
可廖勇这娃读书却非常攒劲,意思是很厉害。
八十年代农村学校教学质量差,升学率约等于无,很多小孩子也只能考上乡镇中学,初中一读完就回家务农。
廖勇却厉害,每次考试都是年纪第一,小学毕业更是直接以双百分的成绩考上了县重点中学。
全家人高兴之余又犯愁,进城读书是好事,可学费从哪里来呢?
霍麻一拍桌子:“咱们家五代农民,好不容易出了能读的,怎么都要供出来,大不了咱们每天只吃一顿饭。”
就这样,廖勇一路读上去,初中,高中,大学。
毕业后就在城里参加工作,现在地区市一家4s店做经理,年薪十来万。又讨了个城里婆娘,买了房子生了儿子。
虽然说这点成就和知乎人均百万比起来就是勉强够吃饭,但在本地也算是非常成功的。
廖启明和他母亲矛盾的爆发起于廖勇考上县重点中学的第一学期。
红石村距离县城不是很远吗,又没有车。小伙子只能住校,节假日和寒暑假才能回家一次。
在那个年代供一个娃读书对农民家庭来说是不小的负担,首先每学期十几块的学杂书本费。学校的宿舍免费姑且不提,至于吃饭,则由家里把米送去食堂存着。平时的菜钱一学期十块,反正也都是青菜萝卜,一星期吃一次肉。
廖勇是九月份到学校报道的,红石村冬天又热,家里人也忽略了,没有给娃准备冬装。
国庆节一过,城里就开始下起了绵绵秋雨,可怜廖勇只穿了一件单衣,冷得瑟瑟发抖。
霍麻去看儿子,看到廖勇煞白的小脸,心疼得直掉眼泪。说是妈妈的错,妈妈没本事让娃你吃苦了。小勇你放心,妈回去就跟你做棉衣,妈就算是砸锅卖铁也不能让你受冻。
回家之后,她和廖启明商量了一下,背了十斤黄豆跟刘永华岳父龚清换了两米布票,准备进城买点布和棉花回家给娃纳一套冬装。
上世八十年代的时候街上还没有什么成衣铺子,农民的衣服都得自己买了布找裁缝做。
龚清是家中的独子,但他三个妹妹都嫁到平坝地区,生活条件不错,经常帮助娘家。因此,龚清家条件很不错的,手上积攒了不少布票、粮票。
布票换回家后,霍麻就张罗着再去什么地方弄点棉花。
棉花可是紧缺物资,本省也没人种,任她抓破脑袋也想不出辙。
就在这个时候,有村民提醒她要不在山上摘点野棉花,那玩意儿比真的棉花还软还暖和。
野棉花又叫满天星、野牡丹、接骨莲,粉红色和白色的花,很漂亮,花谢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