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来:
“主要是魏教授主持我们学校的经济研究中心,这也是研究中心揭幕仪式。魏教授多牛啊,在兰陵的时候就发表了多次有深度的见解,这两年英镑和里拉出问题、海南房地产的问题,他都能提前预测到。”
“要是这样的话,我们可以跟学校里商量一下,能够录播一下也行。这次启动仪式应该会请很多媒体,我们到时候就不让社会新闻的同事过来了。那三十秒钟够干什么的?”
研究助理趁热打铁,再暗示一下:“我觉得还是要跟教授先说一下。毕竟是他的讲座。”
副台长还是有些顾虑。
教授们顶着“学术探讨”的名义,什么不敢说?媒体后面再也没有保护伞,他们可没地方躲。
“讲座的时间太长了,两个小时下来···而且讲的内容···”
学术讲座是学者的舞台,不需要顾忌那么多。只是这样下来风险就全部跑到央视二套那里了。
“领导,咱们可以分两步走啊。内容方面,有黄校长在呢。”新闻部主任倒是不担心。听众也有很多官员在,魏教授这点儿敏感性还没有?
“那就黄金时间放一个30分钟的剪辑版,晚间新闻后放一个完整版。只要没有大的问题,都可以在《大讲堂》播出。咱们加个备注:以上是专家个人观点。”
这就是个“此地无银三百两”,跟“吸烟有害健康”的提示是一样的“正确的废话”。可是这句话还就是管用,至少可以保护局中人了。
新闻主任亲自带队录像的时候才发现这次讲座有多高端。他可是记者出身,很多领导的面孔他都认识。
黄校长是个低调的人,可是这次很多校友主动申请参加“研究中心启动仪式”,他也不能推脱。结果范围就失控了,从小范围的学界交流变成了知名校友回校活动。
有些校友更厉害,相关部委的好朋友也带来了。
“财政部、央行、计划委、邮电部、物价局都有局级以上干部参加,新成立不久的证监部门也有人来了。”黄校长小声向魏教授嘀咕着:“不用刻意避讳什么,到时候别让这些相关部门下不来台就行了。”
讲台是学者的天下,一旦自由发挥的余地被限制了,学术交流就失去了灵魂。尤其是人民大学,起家的时候就是靠“大嗓门”。
第一个环节是黄校长致辞并简单介绍魏教授。算是中规中矩。
到了第二个环节就有意思了。东南亚经济研究中心成立仪式;
第三个环节是拉美经济研究中心成立仪式;
第四个环节时候《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一书出版授权仪式,并请智利大学副教授包德思简单介绍了一下情况。
一众人等坐了二十分钟,还没见到正主,已经有人忍不住在笑了:母校什么时候学会这么见缝插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