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知音世所稀

作者:梅陇一哥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弟不错,比你大了不少吧?以前他来过深城?”

“没有,他可能只是放心不下我。”江采不敢告诉李大庆,这个给自己指导和帮助的“兄弟”指的是后面那一半。

江城,《知音》杂志社。

“路遥真有这么惨?”

“写得有鼻子有眼的,名字、对话,得了什么病、什么时候获奖等等,写得很细,看来应该不会有假。”

“要不打电话问一下秦省作协?也就几分钟的事。”

很快,这篇著名作家路遥的文章摆到了总编辑胡勋壁的办公桌。同为中文系出身、同为编辑职业,天生的零距离,天然的同路人,让胡总编辑为路遥的遭遇洒泪不已。“情况确认了吗?”

“有些情况我们也找不到见证者,比如亲戚朋友的索求无度、路遥的感情经历等等。但是只要能够找到见证者的,都旁证了这篇文章的真实性,比如路遥生病、抽烟等,他和妻子的关系、离婚协议书等。”

“真有这么惨?我知道西北地区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但是也不至于到这个程度吧,作者是不是太夸张了?还有这里,路遥七岁时被他爹带着,一路乞讨着、过继给了大伯,读书时经常买不起铅笔?”胡勋壁是正统中文系出身,还难以接受这样的“春秋笔法”。

“这两个问题倒是已经确认了。路遥是个名人,这些情况被当地的大人当成正面教材,教育小孩子。”

“《平凡的世界》版权费的情况可信度高吗?”胡总编指的是在文章里提到的央视《平凡的世界》剧组只给了路遥不到1000元钱版权费的事情。

“总编,这个…我们联系不到剧组,毕竟是几年前的事了。”

胡勋壁陷入了沉思。近些年《知音》剑走偏锋、主打感情路线,被部分别有用心者说是“偏离主流价值观”、重回小资产阶级路线。同时,有些作者为了获得稿费也可能夸大其词,甚至无中生有。而最恶劣的,就是颠倒黑白、造谣生事。在这方面,《知音》是吃过亏的。“作者的背景怎么样?有没有什么消息?”

“这个倒是没有查到,事实上,任城五中没有找到一个姓江的老师,倒是后勤部门有一个姓江的,已经确认不是他写的。”编辑也很纳闷,黑纸白字写的文章,数个电话过去竟然找不到作者。

“从出发点来看,对于路遥、文化界都没有恶意;对于他的妻子来说会有一些负面影响,但也有佐证。联系到路遥本人了吗?”

“联系不上。路遥对《知音》有些误解,而且他也很忙。”

胡勋壁也无语了,编辑说的这个“误解”,也算是一种自嘲了。文人尤其是著名作家看不上《知音》这样的下里巴人期刊,让编辑部的人一直耿耿于怀。“我再考虑一下。”

“总编,实在不行就算了吧。”虽然这篇稿件集中了名人、轶事、情感、受众等大火的所有要素,能够发现这样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