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地那些人就换地方去住了。”
还真是守着金山不懂挖矿啊!
“爸,你去把这些房子都买过来,改造一下不就行了?一定要拿到产权的才行。这些老房子占的位置都是最好的,以后涨得最多。”江奕似乎看到了燕京四合院的翻版。
“这些也太多了吧?哪条街上没几个这样的破房?”江守义有些担心了,工作量太大。
“现在华城大市场有30%的人其实是闲着的,让那些没有技术的都来干这个。有技术的、又能信得过的人,安排一些去那些参股的罗沙国企业当董事,先是为企业打开销路,再慢慢渗透进去。这些人也要给一定的股份。让他们彻底地融入本地。”
“他们也没有什么门路,还没有本地人熟呢!”江守义了解这些人,他觉得在这件事情上自己肯定是最有发言权。
“他们身后是十几家华城大市场呀,还有华国、香江支持。”
“这倒是。现在参股的都是小商品、吃穿用的、喝的酒,骑的自行车和摩托,唉,反正是杂得很。”江守义这下子可信服了。
刘连秀看着两人的样子,就是笑得不行:“你在这里这么长时间了,也没见你有这么好的想法,还是我儿子厉害吧?”
“你儿子!前两天还口口声声说是‘我儿子’呢。有了好事你就要回去了?”
刘连秀才不理他这个茬,气话还算数?
“小奕,现在华城大市场也经常有人闹事,你教教你爸!”
“这个简单,改名‘香江大市场’就万事大吉了。”欧洲人都是把香江当场欧洲文化的延续,认同感杠杠滴。
这下子又轮到江守义惊呆了:“我也想过改名,可是大家觉得是叛国。改成‘香江’还真的能让大家接受了。”
估计原来想改名本地化的名字,好几百华国人肯定不干呐!
刘连秀给了他一个白眼。
“还有就是这些华国的留学生,如果要偿还两三年培养费的话,其实一个月20-30美元根本不算多,一两千卢布就更少了,两三年的培养费差不多1000美元。”
江奕提出的“代付培养费”模式在九十年代的华国也很流行。这时候华国的很多大学都是各个部委的,如果大学毕业生不在本部委下属单位工作,需要交纳数千元“转系统费”,普遍的是五六千元。
“我看也不算多,他们回去了也捞不着好。大不了让他们以后慢慢还呗。”刘连秀看到了留学生的拮据,这时候也想帮帮他们。
“这样也行。他们回国倒真的不是好时候,留在这里给咱们的帮助可大了。这些人都是首都的名牌大学出来的,在莫斯科也都是好学校培养。值得!”江守义也同意了,难得有三个人这么一致的时候。
“改名‘香江大市场’以后,这里要成为华国技术、投资和贸易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