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莎这次和同学、导师一起登上‘兴卡利斯基’号来到北极,是为研究不同冰层,形成的年代。
没想到,在船上被困两个多月。
为节省燃料,船上只有后半夜最冷的时候,才有一点柴暖。
差点冻死...
进取号要做的事情并不复杂。
因为‘兴卡利斯基’号吃水深,它的两台螺旋浆并没有被冻住。
因此进取号只需绕到它前面,破开前路冰层即可。
而‘兴卡利斯基’,需要派出机械和人力,把冻住船体四周的厚冰敲碎。
这个工作并不危险,类似一台拥有前置手臂的机械。
机械前端的地锤,可伸长十米工作。
不会发生,冰敲碎后,机器连人掉进海里的事情。
它的力气很大,一锤敲下去像是地震。
‘进取号’没有携带这样的机载锤。
因为不需要。
先进的‘进取号’即使停在海里也不会冻住。
这是因为,船体吃水之下部,有加热功能。
预防因为意外停船而被冻住。
唯一要担心的是冰层厚度。
超过七米,‘进取号’只能调头回家。
一天后‘进取’号将前方一大块浮冰轰然撞裂。
制造出一条水道,‘兴卡利斯基’号终于脱困。
‘进取号’在前,‘兴卡利斯基’在后,一前一后缓缓在冰原里前进。
为了感谢。
‘兴卡利斯基’号船长,带着大副阿拉赫,三名记者。
还有包括,萨沙.彼伏波洛娃在内的四名学生登上‘进取号’。
打算当面向张一道谢。
‘兴卡利斯基’号船长有着经典的俄罗斯人外貌。
大鼻子、深眼框。
又因为年纪较大,头发已经变成银白色。
在船上餐厅里,张一接待这些人。
老船长远远递出双手。
张一伸手和他握了握。
“谢谢,感谢您对我们的帮助。”老船长感激道。
“不客气。”
这一切并不是免费,否则张一不会专程改变航道。
这时,记者拿着录音笔上前寻问:“先生,我们可以对您进行采访吗?”
后面还跟着摄影师。
张一看向崔丽。
崔丽上前一步,拦下记者。
回绝道,“不接受采访、不接受录音、不接受录像。”
不连串‘不接受’。
让三名记者反应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