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心系桑梓

作者:郭振宁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

小才:上层对整个河东的定位就是“绿叶”(千年配角),似乎从未当作“红花”。文化只是一顶“假帽子”。孔子只是一个“替罪羊”。

河东人傻吗?河东人笨吗?河东人没文化吗?我是坚决否认的。

治平:不是没文化,是太有文化了!儒家文化影响太深了!

小健:一码归一码,用河东江南划线没有意义。

治平:几千年的重农抑商文化,对河东影响太大了!江南的工商业自古就发达。明末的资本主义萌芽,清末的胡雪岩,都在江南。

小才:中国也有“三个世界”(西部、中部、东部)。虽然整体上河东属于“第一世界”,但河东是第一世界中的“后勤保障”部门,是一个被边缘化的板块。这也是诸多人才“出走”河东,人才大量流失的重要原因。

目前,河东“输出”最多的就是“出人”、“出钱”、“出物”。至于先进文化、高科技等,那就只能“呵呵”啦!

正视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解决不了大问题,可以解决小问题。

做好自己,抚养好孩子,照顾好父母,力所能及地为齐鲁大地贡献一份力量。我想,这还是能够做到的。

治平:咱河东人最看得起的职业,除了永恒的官僚阶层,几十年前是工人,现在似乎是老师了。为啥呢?因为在体制内。商人嘛,除非已经趁几千万以上了,否则在老百姓嘴里,不就是个干买卖的?就算你趁几亿了,在官员面前不是还得像狗一样谄媚?

在咱们河东,咱就别说正式的公务员了,在一个村子里,谁地位最高?是开厂子的还是经商的?都不是。是村委一把手呀!一个学校里,谁地位最高?是教授,特级教师?都不是吧?是校长。就是这种民风啊,大家能不削尖了脑袋钻营,以求当个一官半职,光宗耀祖吗?

……………………

小才:(链接《触目惊心:谁是苟晶第二次高考的冒名顶替者》,文章从略)

苟晶事件拍成电影,绝对是一部“大片” !

社会本身就是一所大学。它远比学校教育要深刻得多,甚至是如此的“血淋淋”,颠覆我们的“三观”。

治平:没曝光的惨剧多啦!凑合着混呗,在河东这地儿,能活着就不错了。

小峰:高治平——你我算是活得不错的,知足吧!

小村:班长说的对!

治平:咱们属于侥幸冲过独木桥进入体制内的,有一定保障。我是叹息那些弱势群体。矫情一点说,是悲悯苍生。

咱们这些穷农村娃,庆幸自己没被顶替罢了。像小云前面所说,她第一次高考很可能被顶替了。如果小云也像苟晶那样倒霉,受二遍罪,还有现在的山大教授吗?可怕之处在于,这种不公不知道会落在谁的头上啊!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