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自己逃离这些圈子。
网络上有一条很热的语录:
“人就是这样,先自己动手给自己画一个小圆圈,美其名曰人生规划,然后自己跳进去,在圈子里瞎忙。”
拿着手机,我们情不自禁点开了微信和qq,刷一波朋友圈和好友空间,留下几个赞,证明自己的存在;
回到公司,我们情不自禁地凑到围成堆的同事身边,想方设法加入他们的话题,就算无话可说也要多说几个“嗯”、“对啊”;
周末休息在家,还没睁开眼就开始想,今天要做什么,要不要和朋友聚会,找谁更加合适。
我们拼尽全力加入了各种圈子,却逐渐失去了独处的能力。
有人说过:
“有时候,一群人聊的事情,其实你根本不感兴趣,但还是想插嘴附和,以为别人会因此注意到你,其实到头来,都是自己在演独角戏。”
从小到大,我们一直调整自己扮演的角色,尽力融入各种圈子。
不是我们真的想融入的,而是长辈们告诉我们,就该这么做,别的小孩都这么做,为什么你不这么做呢?
在我们还没明白社交的意义时,我们已经主动向对方伸出手,说:“你好,我叫xxx,我可以和你做朋友吗?”
但是,不是所有圈子都适合我们,我们也未必能够融入所有圈子。
勉强自己的结果就是,不是你冷落了别人,就是别人冷落了你。
……………………
(三)
我终于退出了同学群,不是觉得这个群毫无用处,而是发现,曾经的同学变得如此不可理喻。
那天,当年住我隔壁的淇淇在群上晒了好几张照片,是她和她先生的婚纱照,原来淇淇结婚了。
照片下方,很多同学都在刷祝福留言,可其中却夹着一条奇怪的评论:“结婚照没必要晒到群里吧,谁不会结婚呢?”
这条评论出来后,整个群立刻寂静无声,过了许久,有一些同学竟然附和他的观点:
“如果是我,我只会晒到朋友圈。”
“淇淇,你这么早结婚,不想着再奋斗几年吗?”
“羡慕淇淇,结婚后就可以靠着老公养了,这日子都幸福。”
作为当事人的淇淇一直没说话,几分钟后,淇淇退出了同学群。
我觉得那些同学说话太尖锐了,淇淇本来就是班里的组织委员,当年跟大家的感情都挺不错的,所以结婚了才想着和大家分享结婚的幸福。
没想到自己开开心心地想和同学分享快乐,却被同学的嘲讽打击了。
三观不合的人,永远没办法融合到一起。
所谓同学,不过是曾经坐在一起上课、放学,就算朝夕相处,也未必有过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