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知识管理

作者:郭振宁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据自己初高中学的基础数学或者大学学的一点高数证明这个,类似于说某个人“骑着一辆自行车上了月球”!

之前说过:“所谓大牛,我认为是牛在2个方面:知识和思维。知识包括数量和质量;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知识和思维结合,会形成四类人,你是哪一类?

第一类是既有海量知识又善于思考的人。

这样的人经过知识和思维上的积累,会成为一个领域的高手和专家!

第二类是仅仅“会”思维而没有大量知识的人。

这样的人通常会成为小范围的高手,如果环境里面大家的知识都少,他仍然是厉害的人。

例如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个村、镇上,总有几个“明白人”:他们因为有机会听广播、看报纸等,就明显的比其他人知道的多。

但在互联网的环境下,这种情况不多:因为大部分人获取信息的渠道都差不多,仅仅靠信息取得优势的情况越来越少。

最极致的是成为“民科“:整天号称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发现引力波的那批人。

第三类是既没有知识又不会思考的人。

这样的人不做讨论。

第四类是仅有知识而不会思考的人。

这样的人通常被称作“书呆子”,互联网环境下有许多在大脑里存储了许多显性知识的人,但很少实践,对于情境知识、策略性知识掌握的很少,不会干活,行走的“硬盘”。

……………………

(二)

从20世纪末到现在,外语专业大学毕业生思维能力欠缺的研究成为一个热点。如何在外语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成为国内外语教学界长期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许多研究者忧心忡忡,发现“外语系的学生遇到争论需要说理的时候,常常会脑子里一片空白,觉得无话可说;或者朦朦胧胧似有想法,却一片混沌,不知从何说起。“这种现象被称之为“思辨的缺席”。

现在环境下,不仅外语专业的学生缺乏思辨能力,各专业的学生都存在这样的问题。之所以外语学院的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根本问题不在于他们的思辨能力比其他专业弱,而是因为思辨能力的基础是思辨需要具备系统知识或知识框架,只有积累了这个领域的知识体系和框架才可能真正产生思辨。

外语专业学生之所以思辨不行,核心原因在于他们所获取的知识缺乏系统性,换句话说,问题不是思维能力而是知识缺乏。

而知识缺乏问题的根源,在于我国对于外语专业的定位,以英语专业为例:“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