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1:
河师北院——朝花夕拾的一抹记忆
原创河东师大宣传部大学生通讯社
小清河畔,荒凉路旁,芦苇交错,柳荫斑驳。
这个在地图上被挂念着的地方,只有我们知道。
河师北院的那些故事,你,还记得吗?
(一)
任时光回溯——追得到的北院时光
小清河畔,荒凉路旁,河师北院从一开始便是这幅模样。程老师向我们娓娓道来北院这片土地的“历史”。
“一开始啊,是解放后***门的实习农场,**中被改为五七干校。**结束后才成了河师的实习农场,每到播种、收割的时候,都有一批又一批的河师学子在麦田地里挥汗如雨。”
1986年,实习农场正式办学,它有了一个新的名字“河师北院”。最初的北院承担着政治系、历史系、中文系、教育系、数学系、外语系的教学任务。
操场上,公寓楼外,教学楼下,同学们辛勤的身影出现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爱护护校,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北院的传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
(二)
艰苦而热爱——忘不掉的北院故事
“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能凝聚感情。”在采访过程中,程老师反复说起这句话,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北院人儿之间淳朴真挚的感情。
“有一次我们在篮球场打球,一个同学不小心摔伤了胳膊。那个年代北院最高档的汽车是一辆伏尔加的小汽车,管理处处长二话不说就派司机把受伤的同学送到了最近的医院。”
“有一次我们在篮球场打球,一个同学不小心摔伤了胳膊。那个年代北院最高档的汽车是一辆伏尔加的小汽车,管理处处长二话不说就派司机把受伤的同学送到了最近的医院。”
教学楼都是平房,宿舍全是三层小楼,“但同学们经过一两年的学习,都会爱上这里”;远离市区,交通不便,“可同学老师之间的交流多,感情格外好”。
一级又一级的学生来了又走,走了又来……条件艰苦,北院依旧承载着学生们的热血青春;情怀不变,北院一直发生着那个时代独有的的淳朴故事。
程老师还记得教他们大学外语的郭老师,是个年轻女老师,“晚上给同学们辅导结束后得骑自行车回家,她家住的很远,回家路上漆黑一片。”
“那个时候我们班有自行车的男生,最大的任务就是护送郭老师安全到家!”直到现在,他们和郭老师的感情也非常好,“见面都会非常亲切”。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那个时候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对工作的敬业让每一个北院学子感恩在心。
(三)
终了不再有——舍不下的北院情结
24辆客车坐满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