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心理平衡

作者:郭振宁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人从来不否定我,所有人都可以接受我。一旦我表达期待,我就要被满足,不然我会很受伤。

如果我不能确保一定被满足,那我宁愿不表达。

这是什么神逻辑:

你表达,别人就一定要满足你。你做了别人否定了你,就是你不好。

这是被伪装的、又赤*裸裸的控制和软性要求。

…………

因此我们要正确看待别人对我们的拒绝和否定:

谁也不具有他人的经验,因此对他人事件的评判,都只代表他个人自己的角度。

总有人嘴里很难说出表扬,总有人只喜欢表达否定。

他们有自己的标准,他们的经验构成了他们的爱好。在他们的情境里,他们喜欢的或者方便的,就接受。他们不喜欢的或者不方便的,就拒绝。

这和你好不好没有关系,也和喜不喜欢你没有关系,只是因为你不在他的情境里,无法从他们的情境去理解他们的拒绝。

而且有的时候还会概括化为的折磨了自己:他在这件事上拒绝了我,我高度概括和上升到人格层次上:因为我这个人不好。

就算是极度亲密的恋人之间,都常常存在拒绝。难道一但在某个事上被拒绝,就意味着自己不值得被爱了?就要分手或离婚?

…………

如果你感觉到自己被否定和拒绝的时候自己就是不好了,那么这其中一定发生了两个微妙的过程:

1、你放弃了自己的标准,认同了他们的标准。

用他们的标准来看,你是不好的。因为他们的标准那么高,那么和你不一样,他们的眼光容易看到不好而不容易看到好。

然后你认同了他们的标准,并且来折磨了自己。

2、你假设了他们的情境、背景和你一样,你觉得他们可以接受,就认为了他们也同样是合适接受的情境、背景。

…………

可是每个人的标准都不一样,你不停的切换自己的标准,尝试着认同他人的,你就总能找到否定。

解决方案,最好的就是:区分,拿回自己的标准来。

区分之一就是:他们的标准和你的标准。

你可以是那个自己好坏的决定者。你可以有自己的标准,来判断自己做的好还是不好,你可以给自己肯定和认同。

而不必用他人的标准来评判自己。

你才是自己好坏的那个真正决定者,与他们无关。他们只是旁观,并非决定。

区分之二就是:事和人。

别人对你的拒绝或否定,可能只是因为那件事。你不需要高度概括到人的好坏上来。

他拒绝和否定你这件事,并不影响他喜不喜欢你这个人。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