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接纳自我

作者:郭振宁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在过去200年间,各个国家经济曲线直线上涨,人类社会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恰恰是不确定性,为我们带来更多机会,更多可能性。

不确定性在带给我们自由和机会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很多焦虑。在现代社会,我们有了选择职业的自由,也因此有了失业的自由;我们有了受教育的自由,也因此有了考试可能不及格的风险。

自由,好处是无限的可能性,坏处是无限的竞争。

于是,为了应对这种风险和竞争,人类发明了各种各样的保障机制,比如社会保障、金融、保险、慈善等等。大众教育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各种保障机制之一,因为我们需要通过大众教育来获得各种各样的知识和技能,以帮助我们应对各种风险。

但是问题来了,在知识储备的过程中,会形成一种恶性竞争,这也是我们教育的现状,即“军备竞赛”模式。它包含两个策略——学历越高越好,技能越多越好。

这具体体现在,中国的年轻人上大学、读研、读博,国内读完、国外读,拿了第一学位、拿第二学位,拿了学位、还想拿各种各样的证书。家长也要求孩子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从小就参加各种兴趣班等等。

(二)

恶性竞争里成长,容易长成一个“空心人”

教育的这种“军备竞赛”模式,后果是什么?所有人都疲惫不堪。

你的孩子10点睡,我的孩子11点睡,他的孩子12点睡。你上两个补习班,他上四个补习班。

前段时间我在一个妈妈群里,看到一则转发的新闻,讲的是一位文科出身妈妈,为了辅导孩子考大学,硬是把自己锻造成一个理工科的学霸。

我当时看完这条新闻后就在妈妈群表态,我说我已经想好了,我们家孩子以后就让她开个奶茶店得了。结果其他的妈妈纷纷表示,他们的孩子也要开奶茶店。我就意识到,看来这个奶茶店竞争也非常激烈,我们家的孩子还是开煎饼店算了。

这种恶性竞争在我看来,会有几个后果。

第一,它是对女性的伤害。无数的职业女性本可以在事业上绽放,结果却因为被卷入这种恶性竞争,不得不把大多数的精力放在孩子教育的“军备竞赛”中,放弃自己的事业。

第二,它是对家庭关系的伤害。本来非常和谐的家庭关系,因为你要逼孩子学这个、学那个,导致家庭关系鸡飞狗跳。

第三,它是对教育公平的伤害。到最后你会发现,教育很大程度上,拼的是父母的财力。如果你能上得起最好的私立学校、国际学校,那么你的孩子就有前途。

但是,这一切最大的伤害是孩子本身。青少年抑郁症、焦虑症很普遍,自杀的低龄化趋势非常严重。

一个孩子,怀着对世界的无限憧憬长大,结果,我们所有的大人合谋起来告诉他:你的前半生存在的目的,就是考试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