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段时间,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自杀的事件震惊全国,大家都觉得“匪夷所思”。临死前他留下了一封遗书,因为做实验失败,他觉得自己是个废物。这当然让人非常痛心,人们想不通:为什么他宁愿自杀,也不选择退学、休学?
我觉得,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我们社会有太多错误的失败观。这种失败观首先就体现在——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但失败其实是认识自我的一条必经之路,因为失败,让我们知道自己能力的限度,兴趣的限度。
失败是一个信号机制,提醒我们该拐弯的时候拐弯,而不是一条路走到黑。
但是我们的教育鄙视放弃、鄙视失败,还发明了很多褒义词鼓励这种极其痛苦的坚持:坚韧不拔、坚定不移、决不放弃、战胜自我……你说你方向都错了,为什么一定要坚定不移?都走到死胡同了,为什么要决不放弃?很多时候,放弃是一种止损机制。
李雪琴,目前中国最好的脱口秀演员之一。她去纽约留学之前都是一个标准的北大人,但是因为抑郁或其他个人原因,没拿到学位就回老家了,开始网络卖货。用世俗的标准来看,她失败了。但是,这种失败对她来说,恰恰是一个转机,她转型为网红、成为脱口秀演员。
在我看来,中国损失一个这么优秀的脱口秀女演员,比纽约某投行里损失一个女白领,前者损失要大多了。所以,认识自我是一个试错的过程。没有失败的勇气,就没有发现的惊喜。
(六)
在一个小小的天地里,过上怡然自得的生活,就够了
另一个可怕的“失败观”就是成功标准的单一化。
成功是什么?成功就是出人头地,挣更多的钱,当更大的官,有更多的粉丝……总之,如果你是一个普通人,那你就失败了。
可是一个社会哪有那么多成功人士?那么多马*云、那么多郎朗,那么多姚明?大部分人就是普通人。
我一个朋友说的一句话令我印象很深,她说:要坚信自己的孩子会长成一个普通人。这句话就是我作为一个母亲的座右铭,所以我一开始就把自己从虎妈的战车上解绑了,获得了做母亲的自由。
可能有人会说,刘老师您别假谦虚了,你们全家都是清华北大的,你也上过藤校,你家孩子肯定很优秀啊。我想告诉你们,我孩子在清华附小上学,孩子家长都是学霸,清华满大街藤校毕业的老师,那又怎么样呢?一个班里还是只有一个第一啊。
整个北京,清华北大的录取率是千分之五左右,能上美国藤校的更是凤毛麟角,你凭什么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抓到彩票的那一个?这不科学。
所以,这不是谦虚,这是一个理性人对概率学的尊重。当然了,万一我女儿是个旷世奇才,我肯定也会偷着乐,但是到目前为止,我那个朋友是对的,我女儿正在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