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强食交织在一起……夏国自古就讲究繁衍生息,而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正反映了繁衍生息的需要,为子女尽心尽力,让他们幸福成长,培养他们成材,处于危险境地时牺牲自己也要让孩子好好活着。
像那头被老虎咬着的母牛,即使后背已被老虎狠狠咬着,即将成为虎口下的美餐,也要让小牛安然无恙地活着,即使自身惨痛万状,也不愿让小牛受一分一毫的苦楚。
下一代的生存代表的是这个种族的希望,夏国人自古就重视种族的繁衍,就是为了种族的希望,在遇到危险景遇时,总要想尽办法保护下一代的生息安全。长辈们的辛勤耕耘是为后辈们留下发展的财富。
这种写实风格对于研究古滇文化和夏国文化,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听完两位的点评,张涵羽接着问道:“除了这个还有什么国宝级文物?”
听到这个问题,武镇邦一下子便来了精神:“国宝级的还真不少,不过要说青铜文明时期的话,那绝对是滇王金印了。”
说着便带着一行人走向下一个展柜。
只见展柜里面安静的躺着一方金印,印作蟠蛇纽,蛇背有鳞纹,蛇首昂首向右上方。一旁的介绍,这枚金印每边长2.4厘米,印身厚0.7厘米,通纽高2厘米,重90克。
纽和印身是分别铸成后焊接起来的。文乃凿成,笔划两边的凿痕犹可辨识,篆书,白文四字,曰滇王之印。
看到这个,张涵羽不觉啧啧称赞道:“这东西在古滇国的作用,就和传国玉玺一样了吧?”
听到这,马都督忍不住打趣道:“涵羽,你别激动,我们看见的这一件就是复制品而已,真品放在国博呢!”
此话一出,武镇邦的脸色一肉眼可见的速度迅速阴沉了下来。
“确实,珍品放在国博,因为这东西的科考价值和历史意义实在太重要了。滇王金印是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赐予滇国国王的一枚印玺,也是古滇王国存在的有力证据。”
武镇邦说完,马都督继续补充道:“说起这枚金印的发现,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还和近代一个名人有关。”
“是不是郭沫若先生?”张涵羽问道。
马都督点点头,继续说道:“1955年3月,由文物专家组成的考古队在石寨山作了第一次清理性发掘,这也是新夏国成立后,我省考古工作者进行的第一次科学的考古发掘。果然不出所料,这次发掘一下就出土了各类青铜器数百件,其中也不乏绝世之作,最为珍贵的是两件贮贝器。一件盖子上铸有2.5厘米—6厘米的18个立体人物,反映了古代的纺织场面;另一件是反映杀人祭祀场面的。
这一重大发现马上震惊了国内考古界。适逢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同志,及文化部副部长兼国家文物局局长郑振铎同志出国访问路过春城,他们参观了此次发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