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百年来,无论山外的风云如何变幻,山村里都没有发生过兵匪灾患和旱涝灾害。
最让老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土匪和游兵要想从村口路过,都需派人进村通融,更令人称奇的是,无论山高路险,历代的官府也时常会派人进村拜会,若是村里的人外出,偶遇四乡八里的人,只要提到是落凤村的人,多会受到礼遇,
四周山顶上设瞭望塔,村口设有方石构造的碉楼,看上去斑驳沧桑,虽然废弃了,还能窥见出曾经的威严来。
瞭望塔的作用很大,分布在东南西北几个山头,哪个方向发现警情,塔上即升起狼烟,村里青壮男丁就会有序出动,共同抵御外敌。
村中有个祠堂,祠堂的前面是个小广场,四围矮墙方石垒就,石锁、石杠、石哑铃散乱地扔在围墙脚边,几根小儿手臂般粗细的铁棒锈迹斑驳,半数陷入土里,据说是红缨枪扞,枪头早已经不见,多少强壮的汉子试过,很难抬得起来,年轻的人们都很好奇,这么沉的枪杆,要是再配上枪头,谁还能拎得起来。
动乱年代,村民为了自保,大都习武自强,随着时代的发展,习武的传统逐渐荒废了,时至今日,石锁石杠再也没有人能够举得起来,更别说铁杆枪了,这些物件,扔在地上反而成了碍事之物。
在任何历史时期,朝代更迭稳定后,民生普遍凋蔽,都需要休养生息,再则,长期征战造成人口的消耗,为提高生产力急需补充人口,历史的政策规律都是鼓励生育。
落凤村人丁兴旺,受地域限制,可供耕种的土地却无法增加,口粮就成了问题,致使物质更加匮乏,填饱肚子成了这一时期许多人的奢望。
吴波家居住的房子是土改时期划分的老宅,十几家住户共住在一个院里,每户人家分有一间,老宅高大,木质楼房石头垒墙,木搂共三层,每间房子可以隔成六七个木板房间,每人都有各自的空间,习惯了也就不显拥挤。
这个时代的人,几乎都居住过这样房子,木楼板,木板壁,全都是烟尖熏陶的漆黑色。
老宅的房子与外界的不同,除了高大宽敞,随处都是木雕和石刻,虽然布满了深黑色的尘烟,细看之下,图案却很精美。
由于环境封闭,老人摆古讲书是最受欢迎的,许多民间故事成了人们认识世界的途径,也有人会追问村子的根源,可惜,岁月犹如抛光机,早已经把村子里的记忆全部抺去了。
从十二三岁起,吴波对村里老房子感兴趣起来,经常对着那些精美的木雕石雕琢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毫不怨倦,他发现外地的老房子怎么看都沒有村里的老房子高大有气势,村里的每一片瓦以及每一根木条,都好像雕刻着某种信息。
随着年龄增长,吴波的举动越来越怪异,他能准确地说出邻里某家的房樑那个部位是中空的,能准确找出镶嵌其中的木盖,里面藏匿的物品,又有某家房子的第几根木柱里也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