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庞然大物般的明联完

作者:煌煌华夏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为过于节俭会导致生产出来的物品被浪费掉,也就是所谓生产大于消耗后导致产余过剩,继而出现通货紧缩。

生产大于消费的危害远低于生产小于消费,因为生产出来的东西不仅仅只是用来被消费掉的,而是可以用来再生产,继续再生产。

生产环节的链条有多长,在于其源头处投入进来的生产品有多少。

以大明烧粮为例,粮食是生产品,粮食可以用来酿酒,酒水就是粮食的再生产品。

粮食可以用来扩大养殖、畜牧,那么养殖和畜牧也是再生产品。

牛产牛奶、羊产羊奶。

牛奶和羊奶就是继续再生产品。

如此一环环的下来,酒水便宜了、牛奶便宜了、肉便宜了,所有的再生产品都便宜了,百姓就生活在一个超低生活物价的环境中。

而在这些环节中,经常会被提及一个关键点。

生产力水平。

牛奶是再生品,什么是牛奶的生产力?

奶牛本身、养殖规模、奶牛的育种工艺和卫生健康工艺、牛奶消毒工艺。

这些生产力提高后,牛奶廉价,百姓不用去刻意节俭也能随时消费,这就是生产力带来的生活质量进步。

而怎么促进生产科技进步呢?

就是朱允炆和内阁现在正在做的事,退耕转产。

以前养牛户是一百人,现在变成五百人。

这是通过堆积人数来提高生产力,这种方式叫做原始的生产力提高。

但五百个奶牛户他们的经验会不会帮助奶牛育种的技术、防疫卫生健康的技术提高。

五百个不行五千个呢。

工部研究火药技术的工匠是两千人,后面变成两万人,二十万人。

出不来一个中国的诺贝尔?不要说什么没有理论支持就不行这种迷信西方科学的话,最早的理论形成不还是实践出来的。

硝化甘油加上硅藻土加上碳酸钠是炸药。

工部的工人自己发现自己命名,就叫张三加李四配点王五。

不行吗?

核心的东西还是那个东西,不过换了个名字而已。

把这个名字和工艺流程写到书上之后,不就成了后世奉为圭臬的理论吗?

钢铁技术中国几千年领先西方,唯独在工业革命后被反超。

就是在再生产环节中有经验的操作工少了。

而再生产环节的端口处,消耗大了。

原材料到不了再生产环节就没了。

明清数亿人,数亿张嘴等着吃饭,经济内卷化严重至极,边际效益几乎等同于零,百姓连活下去都难,王朝周期律避无可避,在那种环境下谈生产力,这是耍流氓。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