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6、投资2合一

作者:纵马昆仑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这两部时隔十三年的两部电影,饰演冷清秋的都是白燕。

一方面是她当红,再一方面,也是因为她的优秀和敬业。

从38年开始,到62年,白燕每年少则五六部戏,最多的时候,50年25部,51年拍了37部,52年拍了24部,仅仅这三年,就八十多部,比现在很多电影人一生拍的都多。

尽管这样,她在这时期还算不上什么,因为大家都快,而且更快。

那时的香江,都是快枪手,远比这时期的王晶、文隽快多了,一部戏的制作周期只有一周,放这时候谁敢想象?可就是现实,否则也不会有‘七日鲜’这个词。

而白燕,就是反‘七日鲜’的一员,就可以知道当时的状况。

当然,七日鲜也不是指就是七天这个实数,而是形容时间短的虚数,不过大部分都不超过十天。

比如王晶的父亲王天林,他就是那个时期的名导,他的回忆录就写过――

由星期四决定那天起算,制片马上找演员,找现成剧本或通俗,找一个鬼才导演,找一班手脚快的工作人员,一天工夫便可办妥。

这时候,大家聚在一起谈一谈,由导演说出一个大概的拍摄方式。星期六这部新戏便能开拍,一边拍一边写对白。有时候拿了一本就可以拍摄了,同时还要一边冲印剪接。

拍到星期一,这时候可能已经工作了三天三夜,拍摄部分全部完成,星期二做一天善后工作,连夜印拷贝,星期三正好是第七天。一个拷贝送到电影检查处去审查,其他拷贝送到各戏院准备放映。

当然,这也跟那时候的电影产业发达,有大众的观影基础为前提,否则缺哪一个都玩不转,即使粗制滥造都能赚钱,为什么还要精雕细琢?

而且那时候的确有很多天才,不说那时候,就说前几年,刘振伟为了补救王家卫《东邪西毒》因为晦涩难懂的票房惨败,用27天拍了《东成西就》,结果票房大赚不说,还成了精品。

这些经历,都让慢工出细活充满争议,就像白燕的那两部《金粉世家》,第一部48年拍的,那年她拍了16部,第二部61年拍的,这年她拍了12部。

尽管这样,这两部戏也依然都大卖,其中的形象都深入人心,当然仅仅是香江那边。

不过,这些作品因为年代久远,也只有一些行业内的人看过,比如韩平他们,所以韩平才觉得,宁远这其实也算翻拍。

“虽然因为隔得远,很难发生那种翻拍的固有印象对比,但作为一部经典,你也不能不谨慎。”

听到韩平的话,宁远点了点头:“所以,我昨天顺带把李绍红的大功臣也给挖了过来。”

韩平:(⊙o⊙)

“这都行?”瞪着眼睛看了宁远两秒后,韩平才愣愣道:“你怎么做到的?”

宁远于是把昨天电话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