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装盘。”
随着白师傅讲解结束,杨振兴的回锅肉也已经做好。
现在黄本兴等人再看杨振兴的眼神? 都不由得带上了几分羞愧和尊敬。
因为他们光看到装盘的回锅肉色泽形状,和隐隐飘过来的香味,就知道他们自己断然做不出这样的水准。
而且他们也知道? 不管是现在的教材? 还是广泛传播的菜谱上面? 制作的过程跟杨振兴制作时? 有很多地方完全不一样。
比如现在大家猪肉,都是煮上肉之后? 再放葱姜花椒和料酒,不放蒜不说,也不会先放入这些原料吊好汤再放肉煮。
这样一来,在香味上就输了一筹。
煮肉也不会煮六成熟,而是七成熟左右再出锅,切的时候只带一点点淡粉色,不像杨振兴六成熟肉片还能看到红色。
多一分熟度,回头炒的煎熬的时候就没有杨振兴熬的久,让肉片更进味道,这里又输了一筹。
不提下锅之前过肉汤汆散,他们做的时候大多直接倒油烧热,不讲究熟油或是菜油、调和油。
而且等肉片煎熬起窝之后,才会放豆瓣、豆豉和甜面酱煸炒,有的可能甜面酱都不放。
这样一来,豆瓣的味道只能存在于肉片表面,没有杨振兴下肉之后接着下豆瓣煎熬更有味道,让滋味进入到肉里面去。
可能说所谓的正宗是创造者所做的做法,是保持这道菜最初的样子。
后来的菜谱因为大众的味道不断翻新调整,而变成了另外的做法和步骤。
但是不管怎么调整和改良,那只是在调味料的多寡,或者原材料的删减增叠上进行调整,制作过程中必须要注意的细节操作,还是必须要继承下去。
有些人说正宗的回锅肉不放豆豉,放豆豉的是盐煎肉,不放甜面酱的不是下河帮的山城人,就是小河帮的自贡人。
但不管是哪里的人、哪一派系的厨师,放什么不放什么、放多少,最基本的操作如果没有,那这道菜也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回锅肉。
因为它并没有表现出回锅肉必须要表达出来的味道,只能说是学艺不精的作品。
现场的老师傅对杨振兴做的回锅肉没有太大反应,毕竟他们知道这是本来就应该的做法。
但是不少年轻厨师,都所有所思的在回忆刚才的整个过程。
如果有机灵好学的,回去之后愿意自己尝试研究,相信他们以后在制作这道名菜得时候,会有更多的感悟和理解。
时间已经所剩无几,杨振兴根本没有去注意周围人的反应。
他先是观察了一下烤箱里的莲蓉层层酥,又捞起一块红油里卤的鸡胸肉。
紧接着刷干净锅,开始制作最后一道热菜,蒜泥白肉。
除了这道菜之外,还有两道双色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