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法让你腾出时间来去游山玩水。
这种劳逸结合的工作方式一向是贺新比较向往的工作方式。比如拍《小裁缝》那会儿,他就和周讯、陈昆一起在张家界玩了个遍,还有拍《玉观音》的时候,时间也比较充裕。
拍戏有的时候真的是一个旅游的过程,当然前提是你档期不能够太紧张,拍戏间隙有足够的时间让你到处逛逛,换换脑子,轻松一下。
从漳州市区到长教村差不多有一个半小时左右的车程,剧组的美工组早在剧组从藏省转场到胡建,就已经开始在这里工作了。
尤其是湾湾,光祖籍在长教村的就有二十多万之众。随着改革开放,每年陆续都有很多湾湾回乡祭祖,时间长了,这里还被称为“小湾湾”。
听李杨说,这里土楼基本上都是元代的时候迁徙到这里来的客家人建造的。而且这里还是著名的侨乡。宋末元初北方乃至长江流域的汉人为了躲避战乱迁徙至此,建起来了围屋。然后到了明朝年间,很多客家人又开始出海迁移,足迹散播到香港、湾湾、缅甸、泰国、马来亚、印尼、新加坡乃至整个东南亚。
汽车沿着山区蜿蜒的省道一路前行,沿途看到最多的就是在山脚下、溪岸旁、田野上星罗棋布的围屋土楼。
下午剧组要扫街,贺新在现场吃过盒饭之后,便跟尹立打了声招呼,在导演助理李杨的陪同下,前往南靖的长教古村落去看看那里自己的“老家”。
贺新在现场看的很是感慨,这种后世就是一台无人机跑一遍的事,但是这年头就得要花上九牛二虎之力,既费时间,成本又极高。
两个起重机上的两组人马外加地面人员的三方对讲机声嘶力竭地喊了一个上午,才算是完成了这个可能在片中一闪而过的空中滑动镜头。
好不容易摄影机升到指定位置,然后在底下人力拉绳操控下的摄影机开始工作。更要命的是在一片二层高的小楼当中,偏偏有一户是鹤立鸡群的二层半,眼见着两百多斤的摄影机晃晃悠悠在空中摇摆,一个闪失就会把百年老宅开了天窗。
据说屋顶上铺的全是那种一碰就碎的薄瓦,根本经不起摄影机的一碰一挂。
贺新听旁边的导演助理李杨介绍,老街上的建筑都是百年历史的文物保护单位,剧组进场拍摄前都是签过承诺书的,不能破坏这里的一砖一瓦。
重达两百斤,价值上百万的摄影机固然摔不起,下面的百年民居更是娇贵。
随着摄影机慢慢离地升到半空,摄制组所有工作人员的心也是越悬越高。不光是尹立一个人在吆喝,摄影师王晓列,甚至包括摄影师出身的制片人江涛都亲自出马,在对讲机里嚷嚷着指挥。
拿着对讲机的尹立看到贺新只是匆匆点头打了声招呼,就朝着对讲机里吆喝:“慢点,慢点,千万别着急……对,稳住,稳住……”
“小贺,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