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3章好评差评

作者:陈奔驰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活,如果真要我挑扁担我可不行。我当时跟着的那位大姐轻轻松松就能挑一百多斤,我连她一半都赶不上……”

最后她还一脸神秘且自豪道:“那时我在汉正街上挑扁担? 除了那位大姐? 就从来没有被人认出来过!”

除了这种类似花絮的故事? 还有不少记者针对电影本身问了一些相对比较专业的问题。这种问题自然就有导演王晓帅来解答。

比如有记者问到? 为什么电影里会出现那么多的肩扛拍摄的镜头? 太多略带摇晃的画面,难道就没有考虑观众的观影体验么?

“虽然肩扛式镜头无法避免轻微的晃动? 但是能让人产生仿生视觉的真实感。同时这也是因为这样比较符合方言里那种口语化的表达方式以及李宝莉这个人物的生活状态,能够增加影片的真实性和记录性!”

王晓帅特别擅长驾驭这种关于电影拍摄的技术性问题? 用技术来反映主题和情感,他一向认为技术一向是为情感服务的。后世他常常就这个话题跟一些商业大片的导演各执一词。

他还特别强调道:“所有的肩扛拍摄的镜头都是相对被动? 基本上都是跟着李宝莉这个人物的举止而动作,就是我们在镜头里既看得到李宝莉本人也看得到李宝莉本人所看到的。我的本意就是观众跟随李宝莉的视点去观看电影? 这样观众才能更认同李宝莉这个人物的感受!”

“王导,为什么不能在结尾给李宝莉一个万丈光芒的结局呢?”一个明显对电影很共情的记者举手提问。

王晓帅微微一笑? 摊开双手,满脸装逼道:“生活能给的,我们才能给。生活不给? 我们怎么给?”

说着他还跟这位看起来年纪不大的记者语重心长的科普道:“悲剧,之所以被称为悲剧? 恰恰就在于展现出,悲剧人物一次又一次的跟命运抗争之后的惨败而归。不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而是抗争了,却又争不过。这样的戏剧情境才能从更深层次激发我们对悲剧人物的怜悯,让我们和人物一起声讨命运的不公!”

“王导,即将在国内上映的也是方言版本么?”

“国内上映的是除了在武汉首映时放映跟今天一样的武汉话版本,其余的都是普通话版本。当然从我个人的角度更喜欢武汉话的版本,说着武汉话的李宝莉更能将她身上那种市侩好斗的小市民形象展现透彻。”

《万箭穿心》做了武汉话和普通话两个版本,今天首映的是武汉话的版本,当然除了日文字幕,送交参赛的还有英文字幕版本。

多源app: 咪咪阅读

记者们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不少问题还问到贺新,比如为什么要出演马学武这样一个配角人物?

贺新则开玩笑道:“我的任务就是充当程好老师的绿叶。”

这个圆脸******的妹子趁机又问道:“那么你们在生活中也是跟电影里一样的相处方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