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卷第135章撒盐查敌踪

作者:风起松岩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出了一个对策:让少量骑兵离开队伍,在一旁悄悄躲藏,大部队继续前进。不久,跟踪者总会悄悄跟过来,这时就会被躲藏的骑兵发现。

朱慈烺和杨国柱听罢,都感到束手无策:敌人如此谨慎,想通过跟踪的办法找到他们的宿营地,简直不可能。

紧接着第二天,又传来坏消息:从西宁卫回来的士兵,又被和硕特骑兵阻截了,卖盐所得的9万两银票被抢走,伤亡24人。

被抢的明军士兵试图跟踪敌人,同样未果。

这下,明军士兵的心态开始发生变化。

以前,运盐去西宁卫是大家抢着干的工作,因为每个人的收入是跟运盐量挂钩的。然而随着和硕特骑兵连续两天打劫,运盐已经变成了高危之旅,被所有人视为畏途。

又过了一天,运盐的明军士兵即将出发。朱慈烺看出这些士兵都有些心神不宁,只不过他们这一趟是早就排好的,不得不去。

这些士兵每人两匹马,一匹自己坐,另一匹用来驮盐。

这时,朱慈烺发现,有位士兵的盐袋似乎角落有点破损,盐粒在悄悄地洒落。

朱慈烺喊住那名士兵,提醒了他一下。那名士兵会意,正准备换个布袋,朱慈烺忽然灵光一闪:“等等!”

那名士兵一愣:“大帅,怎么啦?”

“我好像有办法了!”

众人闻声都聚拢过来,朱慈烺告诉大家:“如果你们今天半路上遇到了和硕特骑兵,可以在布袋上扎个小口子,然后丢下布袋别管。和硕特骑兵运走布袋后,盐会在沿途洒落一地,你们顺着盐的痕迹,不就能跟踪和硕特骑兵了吗?”

众人一听都拍手叫好,不过仔细一想,又似乎有点问题。

经过众人集思广益,最后总结出这么几点:

首先,最好只扎破一个布袋,因为如果扎的布袋多了,都在撒盐的话,容易引起敌人的怀疑,而一个布袋不仅能达到跟踪的目的,而且最为隐蔽。

其次,布袋的扎口必须尽可能小,因为如果扎口大了,漏起盐来就又多又快,不仅容易被敌人发现,而且走不了多远盐就漏光了,无法长距离跟踪敌人。

最后,布袋应该尽可能大一些,以便装下尽可能多的盐,这样能让盐洒落的距离更长。

朱慈烺听罢表示满意:这真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啊。

他也补充了一点意见:如果等遭遇了敌人后再给布袋扎口,慌乱之中很可能无法做到让扎口尽可能小,所以应该现在就扎好口,然后用布条将扎口缠上。等敌人来了,只需悄悄解开布条就行。

众人连声称妙,于是挑选了一个最大的布袋,仔细扎好了口,经过实际测试,漏的盐不多也不少,可以保证持续很长时间,而且洒落在地的盐肉眼可见。

一切准备妥当,士兵们出发了。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