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秋莎》。
如果确认征用,那这首歌届时就有三军仪仗队负责了,军艺交响乐团只需要准备后另外四首乐曲即可。
郑谦作为创作人,此时也一并前往。
三辆大巴车依次驶向目的地,到了地方后,楼泽便如同真正的军人一般,把整个军艺交响乐团的学子们都训练的有模有样,宛如军人,令行禁止。
所有人在警戒线外,接受仪仗大队警卫的手续检查,而后一一被带进大院里。
这里一共有五层楼高,和总政歌舞团的建筑物很是相似,但这里几乎都是办公场所,没有排练厅,所以军艺的学子们都站在了大院里,等待有关领导的检阅。
很快,几名穿着绿色军装的中年男女,走了过来,其中一人跟楼泽敬了个礼,笑着说:“楼泽同志,辛苦了。”
“不辛苦,应该的。”
楼泽回礼后,介绍了一下郑谦:“这是郑谦,是我们军艺研究院的在职研究生,同时也是《喀秋莎》的词曲作者,郑谦,这是丁玉龙同志。”
楼泽并没有介绍丁玉龙的身份。
虽然对方穿着常服,但郑谦看着丁玉龙的气势,觉得军衔绝对不低,估摸着就是三军仪仗队的大队长,于是便有模有样的跟丁玉龙敬了个礼。
后者笑了笑:“郑谦同志的名字,我可是如雷贯耳……行了,客套话就不说了,先来听一听被楼院长和董政委称赞的《喀秋莎》吧,据说很有苏联风?”
“没错。”
郑谦解释说:“喀秋莎这个歌名,也源于前苏联当时最普遍的女士名,很有象征意义。”
丁玉龙笑道:“这倒是第一次听说。”
旁边一位女同志说道:“喀秋莎的确是前苏联最常见的名字之一。”
此时,在几位军装笔挺的长官面前,所有军艺的学子都站直了腰板,等待召唤。
当所有人准备好后,指挥宋辉明走上前来,开始挥舞着双手,引领者同学们演唱。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
河上飘着柔漫的轻纱
喀秋莎站在竣峭的岸上
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喀秋莎站在竣峭的岸上
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
虽然没有乐器,没有琴音,但仅仅只是开头的几句严丝合缝的合唱,就让丁玉龙眼睛逐渐亮了起来。
楼院长果然慧眼如炬,这首《喀秋莎》的确别有一番苏联的风味,而且这歌词也不简单,一点都不突兀,哪怕是翻译成俄文,也能很好的演唱出这首歌的精髓来。
甚至听到最后,丁玉龙都有些享受起来。
和丁玉龙一样表情,还有身旁的其他几名军人,一个个都露出了笑容,满脸赞叹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