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佥宪,你说说。”
杨廷麟则直接说道:“我不赞同,此乃陛下厚恩,我等原不应推辞,否则便是不体谅君父之恩,实为不忠!”
“你!老夫没想到你杨廷麟也是一禄蠹!”
刘宗周怒指着杨廷麟申斥起来。
杨廷麟直接回怼道:“请刘公慎言!杨某若是禄蠹,早就可以在南下时像刘理顺、李明睿一样跟着陛下开百货商铺、让家人做皇商了,而不是在都察院待着,不受贿,不逐利,如今杨某只想在这淮安城让自己妻儿不再租房过日子而已,淮安屋价越来越高,刘公不是不知道!”
“那也不能因此不顾我读书人的名节!”
刘宗周怒叱起来。
“刘公之妻家乃绍兴富族,在淮安早有居所,自然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再说,受陛下的恩如何损名节,难道我杨廷麟是大清的臣子不是我大明的臣子!”
杨廷麟反唇相讥起来。
刘宗周一时无法反驳,只说道:“行,我没想到你杨佥都也竟看得起这五斗米!”
刘宗周这时候看向其他御史:“你们也是这么想的吗?”
御史们皆没说话。
过了一会儿,一胖御史说道:“刘公,听说补充养廉银,一个七品御史的都有二百银元,足够我们二倍年俸了,不只能买五斗米。”
“行!本官明白了。”
刘宗周说完就进了自己的都御史堂屋,然后叹道:“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啊!”
……
“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啊!”
三日后。
政事堂石阶前的刘宗周看着一个个顶着黑眼圈、一脸亢奋的各部部堂高官们不由得再次叹了一口气。
刘宗周没想到这些大臣们皆是读圣贤书的,结果会如此喜爱铜臭之物。
当然。
这只是刘宗周这种道德洁癖之人的想法。
此时的大多数大明堂官也就是各部长官们皆是怀着自己部门上下官吏满心期望来政事堂的,都准备为自己部门多要点钱财。
反正这次是倭寇赔款,自己部门怎么着也得在赔款分配中多占点比例才是。
所以。
关于赔款数目确定的廷议一开始,在场的大臣们就炒得鸡飞狗跳起来。
反而平时最爱发表意见的刘宗周、黄道周、张慎言三人最沉默。
当然,此时他们所负责部门下的下属官员们要是知道他们的堂官在廷议上这么佛系肯定急的跳脚,恨不得皇帝陛下马上换个靠谱的堂官来。
……
“你们礼部修个福禄牌坊要这么多银元?不就几个石墩子,请几个雕工雕一下再刻几个字而已,也用得着报一百万银元?”
户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