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则心中长舒了一口气。
和众多大明高层一起围着金圈转悠了小半个时辰之后,李标才最后一个从前面的同僚手中,接过林平之的试卷。
展开宣纸,目光轻扫而过,行云流水的字迹伴随着文章的内容没入李标的眼帘。
虽然李标在这次殿试审阅中话语权不大,但毕竟是阅卷大臣中的一员,天子可以不看第一篇文章,他可不能不看。
这一看,自然就发现了林平之文章中略微超前内容的亮点。
“这文章写的可真是不错!”
挥目看完,李标情不自禁的在心底道了一声好后,移动着宣纸,看向林平之写的第二篇文章。
林平之的第二篇文章,字数在千八左右,着重描写了一些远古的“有巢氏”、“燧人氏”等上古圣王的事迹。
这个时空因为超凡力量的出现,远古“有巢氏”、“燧人氏”等上古圣王的历史记载,比林平之本体前世那个平凡的世界里对这些古老先贤的纪录,要多的多。
这些上古圣王最重要的事迹都是些什么?不就是发明制造了房屋,发明制造了衣服,发明制造了陶器······从某种意义上大而化之,可以说这些上古圣王,无一不是思维开阔的工匠,他们除了高贵的圣王身份之外,天然的就带有“士农工商”中“工”的色彩。
“这后生,可真是机灵啊!”
看完文章的李标,心中不由的对林平之称赞了一句,如此破题描写,怎么不让同样有着工匠色彩的天启皇帝感到欢心?
最关键的是,如果有足够的文学修养的话,还能从林平之文章里那些圣王事迹描写中,看出了作者在以这些上古圣王的贤明为引子,规劝君主改正过失、勤政爱民的内涵意思。
这颗就厉害了!
既讨得了天子欢心,又没有丢失士林风骨。
这位老大人看了看试卷旁的阅卷批条,果不其然,其他阅卷大臣都画上了殿试阅卷“圈、尖、点、直、叉”五个等级中,最高的“圈”,顿时从身旁的侍从太监那里拿过毛笔,庄重的在在阅卷批条上,也同样画了一个“圈”。
“可惜啊,可惜啊!”
画完“圈”后,李标还暗自有些惋惜林平之的才华,因为正常情况下,每次殿试只能出现三个全是“圈”评价的卷子,只要天子不是特别厌恶这三篇文章,一般全部是“圈”卷子的作者,都能获得“一甲”功名,也就是殿试前三名俗称的“状元、榜眼、探花”。
他在可惜林平之有如此好的官场开局,却被宗室的贵女看上,未来虽身份高贵,却再也无法获得任何实职,既不能为国分忧,也不能庇荫东林。
在这个时代的文人士子看来,这种结局对有着一甲功名,文名满天下的林平之来说可谓是残忍至极。
另一边,偏殿中的林平之,并不知道奉天殿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