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光学镜头2

作者:中帝人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企业。在手机镜头模块生产量方面,冲进了全球前三。但依然无力冲击倭国的照相机、摄像机市场。

“董事长,你为何不从德国、倭国招揽一些高级光学技师过来呢?”

“一是真正的金手指那种光学大师级技师,全德国也就几十人而已。分散在蔡司、徕卡、施奈德、罗敦司得、禄来、福伦达、梅耶等众多厂家里。”

马由说到这里,突然想起福伦达现在日子很不好过,已被转卖几次,再过3年就将被倭国收购。蓝星集团虽然有超前的科技实力,但镜头这类传统制造业产品,消费者很看中品牌,若是将福伦达收购,自己生产的镜头甚至数码相机、摄像机等,开拓市场的速度更加快捷。脑海中让星儿将这件事记录下来,发邮件给文勇,让他安排去洽谈,蔡司也可以谈谈,看代价怎么样再比较。

“倭国人嘛,暂时不会考虑。不过引进这样的人才,数量少了起不到规模效应的作用。其二还是保密原因,我们在模具制造、各种特种光学玻璃配方及工艺、新型树脂玻璃、镜片加工工艺、镜头结构设计、电子技术、变焦及对焦技术、防抖技术、精密组装设备、检测设备等,都拥有国际领先顺平,甚至还有独一无二的技术和工艺,也特别定制了许多先进设备。我们起步晚,只有靠更加先进技术和设备,来确保产品达到甚至超越国际水准。”

“其实你也不必对德国的那些手工打磨镜头过于盲从,你知道德国蔡司吧?他可是世界光学顶尖代表。就这么一个光学巨头,就是因为他们保守,坚持手工打磨镜头,市场份额越来越少,几近破产。的确他们有12位金手指级大师,但人力总有穷尽时。”

“蔡司坚持手工打磨镜片这种老旧的生产模式,成为了米国最大的光刻机制造商gca的送终者。因极度自信,蔡司给gca的镜头没有进行出厂前的全面检测。gca则因为光刻机的交付压力太大,以及对德国镜头的盲目信任,也没花时间对蔡司交付的数百个镜头进行质量检查。这样就形成一个可笑的恶性循环,gca不检查镜头质量,就不会退回有问题的镜头,而没有镜头被退回,蔡司认为镜头质量没有问题,更坚持不做出厂检测。”

“gca的光刻机很快暴露出质量问题,机器运行不久,因为镜头柱发生漂移,导致图像质量下降,生产线不得不一再停下来。光刻机是芯片设备投资的大头(通常占比在60—70%),但只要前期生产的芯片收回成本后,就会变成印钞机,因此,稳定运行压倒一切。”

“蔡司的镜头质量问题导致gca交付的数百台光刻机,受到客户大面积投诉,客户替换下的g线镜头多到用卡车来装。gca和蔡司的声誉因此受到毁灭性打击。结果你也知道了,gca已经倒闭。虽有80年代末光刻机制造商过多,竞争激烈,而那时芯片设计落后、功能发掘不够,晶圆加工品质也不高,芯片运用的潜能还没有爆发出来,导致市场趋于饱和等原因,但蔡司手工打磨镜头的质量问题,为gca的破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