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人才争夺战

作者:中帝人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看着仅40出头、正值中年、朝气勃勃王亚洲本人时,马由很是高兴。按前世历史,王校长在不久后,就晋升为华国教育部副部长、再后成为部长。极有领导才能。

“王校长,请坐。很荣幸见到您。我在学校时,常听老师讲到您的事迹,你可是华国最年轻的系主任、校长。”

“马博士,你过誉了,是副校长。”王亚洲有点较真地回答。

“呵呵,那我就不客气了,今天找您来聊聊,就是想当面倾听您的教导,我们怎么办好蓝星大学,或者说我们要将蓝星大学办成什么样的大学。”

“好的。那我就简单谈谈我的看法。早年在德国留学时,我常常去企业考察实习。发现他们的有大批的高素质工程师、技师或者有素质的工人队伍。查阅资料和请教德国老师后,才知道这一切都得益于他们的二元教育制度,这也是德国能成为制造强国的重要原因。”

“华国目前有1024所大学,教师人数已达万人,其中教授为万人,副教授为11.4万人。在校大学生人数是1260万,超过米国,相当于罗刹国和欧洲在校大学生的总和。”

“我认为这个数量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还是偏多了一点。去年国家再也不包大学生毕业生的工作分配,已间接说明了这一点。若只有600—800所高水平大学进行学术、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剩下补充到原有1000多所大、中专技术类院校。而且再继续扩大技术类院校,华国的人才结构就相对合理了。当然我们无法改变这个现状,但蓝星大学可以从这个角度考虑办学思路。”

王亚洲首先从当前国内大学数量的构成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主张放弃米国化的精英教育,而是像德国那样,重视学以致用的技能学校。

马由对此观点部分认同。一个国家的强大,离不开完善的制造业。而制造业要在世界立足,离不开大量工程师、知识型技术工人。

“其次,我觉得办学理念和教师队伍构成要改革,国内的大学侧重一些理论基础教学,但训练技能和工匠精神的培养却远远不够。因为教授大多是从本科到硕士、博士,继而获得聘任副教授、教授机会。指望本就缺乏实践的这类老师教出有动手能力的学生,很不现实。”

“反观德国的教授,大多都在企业兼职,甚至许多大学聘请教授的考核中,就有对其是否在企业任职能力的专项评估。就是为了让教师们不要脱离实践,保持丰富的经验。”

“现在国内大学实践时间极少。按四年学制计算,只有大四一年的实习时间,但这一年中,学生们基本上都是出去找工作。换言之,大学真正学习时间只有3年,而实践时间几乎为零。这就导致大学生毕业后,还需有一段时间的上岗培训,才能适应工作所需。”

“德国的二元制的技术大学,教学是三年制,三分之二是要到企业里进行训练,三分之一在学校里进行知识学习。且德国从上到下对工匠十分认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