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臣长孙无忌,附议!”
“臣房玄龄附议!”
“臣萧瑀附议!”
....
有这几位大佬带头,一些在他们手下的官员、一些因为担心过早出头的官员,都站了出来,接连附议。
他们中有的是确实觉得太子说的有道理,有的纯粹就是为了跟风,还有一些,则是为了给诸位大佬一个面子。李纲在奏折上的一个突兀的署名,起到的就是最后一个效果。
就算太子年幼摆在那里,有他的署名在,也能带起一些官员跟随。
看着一个个的官员离群而出,都喊“附议”,李承乾却没有一点高兴的感觉。
令他意外的是,外号“百姓代言人”的魏征,此时居然依旧坐在原地,眼观鼻、鼻观心的菩萨模样。
导演,这剧本,不太对啊!
这家伙不是应该第一个窜出来的吗?
李孝恭和几个皇亲交换了眼神,也毫不犹豫的站了出来。
皇帝明显认同太子的奏折,更何况太子就是自家人,哪有胳膊肘往外拐的道理,这份力,于公于私都要出。
很快,在朝官员就有一多半附议。磁石只要吸起一根铁钉,这个铁钉也会连带着一大片被提起来,就是这样的道理。
就在这大势所趋,形势一片良好的时候,“附议”的声音里,忽然出现了突兀的一句“臣反对”!
李承乾循声望去,只见一个国字脸的大臣站了出来,丝毫不觉得自己是在以寡敌众,反而向前行,一直走到了最前端。
本来以为已经胜券在握的皇帝,看到站出来的人,顿时头疼不已。
有些人,锁骨以上的部位都是硬的。
魏征那是谏臣,脖子硬嘴硬无可厚非。
可是戴胄,同样也让他无从下手。
这家伙,武德二年的时候,还在王世充手下任职太尉府。武德二年三月,王世充意欲篡位,戴胄进谏道:“君臣犹如父子,理应休戚与共,有始有终。希望您效仿伊尹、周公,辅佐王室,使国家安定,则是天下之幸。”
不久,王世充又求取九锡殊礼,戴胄再次进谏。王世充大怒,将他贬成了郑州长史。
王世充,李世民在熟悉不过。乱世出英雄,虽然最终被他打败,流放蜀地途中而死,但是不得不承认这确实是一个人物。
能够面不改色的两次硬怼王世充的戴胄,也应该是个人物。所以登基后,李世民将他任命为大理寺少卿,不久又转正。大理寺因为职能的原因,需要的就是这样方正的人坐镇。
别的事情还好,如果是涉及到律条的事情,就会牵连到他。
头疼的揉了揉太阳穴,李世民懊恼不已,早知如此,应该提前把他调离大理寺才是。
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