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都是从这里诞生。
当然,刘志出巡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游玩,而是都有特定的政治目的。
去西安是为了完成祭祖陵,顺带发现西部经济,去涿郡,是为了加强东北的开发。
而去扬州,是为了考察和规范大汉的贸易情况。
经过十几年的高速发展,虽然大汉如今依旧局部小灾害不断,却已经不能从根本上影响到民生。
随着农业上的飞速进步,这几年工业也发展迅猛,商业贸易也日趋繁荣。
开始有大量的农村劳力涌向城市,充当手工业者,或者是做小买卖,尤其是在扬州这样商业发达的城市,风气更浓。
漕运与海运相交汇,带来了无限商机,只要头脑稍微灵活一点,就可以赚得盆满钵满。
在这样的情况下,当年老太尉黄琼担心的农村抛荒现象,已经开始出现。
有些偏远一点的村庄,百姓们嫌弃土里刨食挣不到钱,宁愿抛荒田地去城里当伙计。
虽然还没发生大面积的抛荒现象,但情况依然让重视农桑的当地官员,十分不安。
刘志也特别让人调查数据,汇总以后看起来还是很严重,尽管目前为止,还只有几个特别繁华的大城市附近出现。
但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会不会愈演愈烈,谁也不知道。
西汉时期,就曾经出现过类似的情况,经过文景之治,再加上武帝早期的发展,大量农民开始转行经商。
最后汉武帝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对商人采取了严厉的打压政策。
他将所有商人的户籍独立出来,征收高昂的财产税。
要知道这税钱并不是商业买卖税,而是针对商人的所有财产,一旦出现瞒报财产的情况,惩罚十分严厉,直接没收全部家财。
除此之外,他还在社会地位上打击商人,不允许他们入仕途,这可是致命一击,有钱无权,那岂不是砧板上的肉,任人宰割吗。
最后,他还规定商人不许穿丝绸,否则就会受到严惩。
这致命的三条规定,从钱才到出身以及尊严,都全方面无死角地打击。
短时间内给予了商人们重创,经商的风气从此便淡了下去。
到了东汉时期,明面上并没有废除这些规定,实际执行当中已经松懈了许多。
首先第三条不准穿丝绸就被大破了,只是在颜色和规格上有所划分,第一条也改为主要征收高昂的交易税。
说起来第二条还是在执行,但真正有钱的人,也有的是办法钻空子。
每到自然灾害,朝廷都会公开买卖部分官职,这种时候,就是商人们改变出身的好机会。
高等职位买不了,就买低等的,只要入了仕途,用钱去砸关系,再慢慢升迁也不是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