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改革的契机

作者:共赏清歌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

这个目的还可以通过资助落魄世家子弟来实现,只要自己的被资助人升官发财,就可以为他们解除商籍,改换门庭。

刘志继位以后,经历过数次户籍制度改革,最终取消了商籍,同时也将各种商业税进行了细致划分。

商户人家的子弟只要发愤图强,完全可以通过科举实现阶层跨越。

他们手里有钱,请得起名师,也迫切需要通过科举改变命运,因此最近一些年来,科举中陆续涌现了不少的商户子弟。

至于土地抛荒,大汉历史上也曾经制定过对策,那就是在正常情况下,不允许农民离开户籍地。

而且土地也不准荒芜,否则惩罚力度惊人。

由于汉代不禁止土地买卖,当农民对土地积极性不高时,他们便宁愿卖掉土地,也间接加剧了土地兼并情况。

到了刘志上位之后,为了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放开了户籍限制,当时是为了更好的促进移民政策。

但现在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所以以前的土地政策是否还适合,也是一个大问题。

这个问题历朝历代都会出现,但解决的方法却不尽相同,毕竟每一个朝代的自己的特殊情况,完全照搬也是行不通的。

有些政策看起来可行,但经过时间的检验却发现问题颇多。

所以最近一年以来,朝廷中关于这方面政策的讨论十分频繁,但至今为止,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结果。

所以此次刘志的扬州之行,正是奔着这个目的去的。

他带去了户部、商部和工部的相关官员,当然涉及到政策改革,秘书省的人也必不可少。

就连翰林院也派出了部分学士,参与调查研究。

安阳长公主夫妇也在随行之列,他们将协助调查扬州以及沿途各地的具体数据。

皇帝乘坐的龙船从洛阳出发,经过兖州、徐州一路向下,沿岸都属于繁华富庶之地。

但中原文明一下看重农业生产,而且徐州、兖州、豫州等地,也不像扬州那边处于海运和漕运的交汇点。

因此一路行来,发现中原的情况还算不错,在农业与商业之间保持了平衡。

到了江南气氛明显的不同起来,运河上货船如织,海港边停满了大大小小的商船。

城中集市热闹非凡,无数货栈琳琅满目,还有数量可观的各类手工作坊,尤其是纺织作坊,几乎遍地都是。

即便是郊区,直接种粮食的农户也比较少见了,大多都种植花草果木以及蔬菜等等经济作物。

再往外围走便是大片大的桑田和棉花地,这是为了供应日益繁华的纺织业。

据说扩展到整个扬州,十之三四的田地都已经开始改种棉花和桑树了。

按理说江南之地虫害严重,昼夜温差小,并不适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