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所以便趁机将学校的建设也提上了日程,由国家出面帮其修建。
虽然这所学校目前还没有开学,但涿郡学校,却是几所育才学校中最上规模的。
在马融所有的弟子之中,若论学问,最出色的肯定是郑玄,但卢植是有名的神童,从小就追随马融学习。
后来马融门下弟子太多,懒得亲自教导,后期大部分的学生都是由卢植转授的。
因此若论群体教学经验,卢植肯定比郑玄强多了。
刘志对这所学校期许甚高,毕竟此时东北广阔的地域上,教育程度却远逊于中原。
希望涿郡的这所育才学校,将来能够带动整个东北方的学术氛围。
民办学校这个概念如今已经深入人心,在扬州和荆州,都已经有名士出面开办正规学校。
夏季的时候,刘志巡幸扬州就特意去参观了当地的官学和民办学校。
荆扬一带的学术氛围十分浓厚,才子辈出,与中原相比大有后浪压前浪的感觉。
当年刘志指示各地方政府开办的工读学校,虽然是以教授手工业为主,文化知识方面只具备扫盲目的。
认识一些常用字,再学一点简单的算数,并不教导高深的经史子集之类。
但即便这样,也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许多老师在民间发现一些天资聪颖的孩子之后,就会起了爱才之心,推荐给官学。
这使得一些贫苦人家的孩子,也有机会接触高等教育,十多年的时间过去了,从中涌现了不少优秀的人才。
这些人在整个科举考试中所占的百分比,虽然还是微乎其微,但由于都是些天之纵横之辈,往往成绩名列前茅。
他们的经历,流传于世,让乡野间的老百姓们津津乐道,也鼓励了更多的平民学子。
在此基础之上,刘志觉得全面实行初小教育的时机已经到了。
他想将这些遍布全国的工读学校,改成普通小学,学习内容也调整成以文化为主,手工业为辅。
而且还分为男班和女班,由于工读学校原本就有教授女子纺织、刺绣,以及其他手工业的班级,所以让女子上小学,还是有着广泛基础的。
当然,刘志也没打算搞什么男女平权之类的活动,只是让女子得到部分受教育的权利罢了。
至于将来社会发展起来之后,会不会顺应潮流出现这方面的呼声,那就不在他考虑范围之内了。
虽然他不打算放开女子进仕途的门槛,挑战封建制度,但却给了女子另一条道路,那就是更多的就业机会。
且不说全国范围内蓬勃发展的纺织业,其中所需要的工人大部分都是女性。
其他譬如制糖、酿醋、印染等等行业,也需要大量女工,而且汉朝本就不忌讳女子经商,唯一与现代有区别的是,在身份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