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发展增添力量,也未尝不可。
这次大考,刘志自然以皇帝的身份主持,而副主考则是胡广、荀爽和陈蕃。
荀爽作为大汉科举史上唯一的三元及第得主,他的无双记录,至今为止都没有人能够打破。
这使得他已经被大汉民间神话为一个完美人物,老早就有传言说他是文曲星下凡之类的。
经过这么多年的历练,荀爽已经积累了足够的资历,这是他首次担任科举副主考,也无形中说明了皇帝对他的信任。
现在的大汉科举,与最开始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最显著的不同,就是开始分科考试。
当年的特殊人才选拔制度,也已经纳入了科举范畴。
所以赶考的学子们,也分为工科,农科,文科、医科四大类,第一天统一参加基础的经学、算学和史学考试。
从第二天开始,将分别参加专业知识考核,工科由科学院主持考试,农科和医科分别由农学院和医学院主考,而文科则由翰林院主持大考。
这使得各类专业人材的考试更公平,而且他们将来的仕途也会与科目息息相关。
医科不用说,将来就是当医师,或者入太医院,以及医药署等地。
农科除了入农学院,还能成为农官,工科也差不多,但除了科学院,还可以进入工部和内务府等相关部门。
文科的范围更广,录取后可以入翰林院,可以入各部当文吏,也可以去当地方政府官员,路子更宽一些。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想入刑部或者大理寺,还有督查院这些地方,需要进行单独的专业考试。
如此一来,要比从前划分更准确,能够为各种部分输送专业人材,也使得大汉的官员们更合格。
说实话,还在现代的时候,刘志就对古代的科举制度非常好奇,光学个四书五经,就可以当好农官、刑官和各种专业官员?
这一点他十分存疑,一个书呆子,不通人情世故,还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能当个好官吗。
因此穿越之后,他对这件事情一直很看重,只是当时还是举察制度,要想完成心中的目标,实在是任重而道远。
所幸二十年过去了,他的目标如今已经一点点完成,虽然在执行上还有许多弊端,至少体制框架已经建立起来了。
为了锻炼自己的儿子,这次科举大考,他让刘瑾全程参与。
国家大考,是整个朝廷最隆重的事件之一,从上到下的所有部门,几乎都有参与其中。
与现代的高考相比,虽然参与的人数没那么多,但规格却更严厉,应该说与公务员大考最类似了吧。
毕竟考中了就直接能够进入国家体制,所以对于读书人来说,是直接决定命运的考试。
同时这也是一场整个京师的狂欢,从最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