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皇帝既然隆而重之的提了出来,就一定有着他的道理,所以陈寔决定先听一听刘志的理由。
这些年来,大汉在气象预测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再结合周易八卦学说,断定未来百年内整个西北地区会有持续不断的大干旱,对于此时的大汉人来说,也不是那么的难以接受。
而且,最近几年,已经有了这个苗头,西北地区的雨水确实一年比一年少,道离干旱还有一定的距离。
作为皇帝未雨绸缪,也确实说得过去,但西北地区地广人稀,生产力又不发达。
更重要的是,在中原文明眼中,他们都是些胡族蛮人,为了这样的地方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实在是得不偿失。
陈寔由于出身贫寒,已经是朝廷大臣中,最顾及民生的一位了,如果连他都反对,这个计划很可能会遇到前所未有的阻力。
“陛下,臣觉得现在就提出修建计划,为时过早,不如先派工部的专职官员,前去实地勘测考察。
再让当地官员,详细汇报本土情况,结合他们所说进行评估,看看到底值不值得修。”
尽管刘志知道,大旱灾确实存在,但却没有充足的证据,说服自己的臣子们。
自从掌权以来,刘志还从未遇到这样的时候,虽然他可以强制下令,但如果整个朝廷都呈反对状态的话,这些工程也一样无法顺利展开。
“朕再想想再说吧。”
距离召开大朝会还有两天的时间,刘志想再继续征求意见。
紧接着,刘志召见了自己的几位主要心腹,大部分人都对此事采取了保守的态度,少部分人更是公开反对。
总结起来理由不外乎西北地域广阔,人口稀少,地理条件又差,修建水利工程难度太高,划不来。
何况那边是以游牧为主,并不需要大量的水来灌溉,只要能够保证饮用水足矣。
见到无一人赞成,刘志心内焦急,不趁着他身体还好,把这件事情确定下来,等到大旱灾之后,就更难以启动了。
想了想,便派人将太子刘瑾叫了过来,这几天刘志的动静,并没有刻意瞒着东宫那边,所以刘瑾早就知道了这件事情。
刘志一开口,他就表达了自己的意见。
“父亲,孩儿认为,此事要想说服朝廷众臣,就必须要给出充分的理由。
毕竟工程太大,所付出的代价又太高,这几年中原也不太平,灾害频发,都希望把精力用在这方面。”
即使本身并不同意这个工程,但作为儿子,刘瑾依然毫不犹豫地站在了父亲的立场上说话。
不过事情绕来绕去,依然回到了原点,但无论如何,刘志也确实给不出一个让人信服的理由。
看来只能退而求其次了。
刘瑾的话,让他终于改变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