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不破不立

作者:共赏清歌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通,会带来更多的社会矛盾。

打个比方,若一个小老百姓家里遭了灾,等着拿钱救命,你不让他卖田地,难道一家人抱着饿死吗?

置办田地,也是乡下土财主一辈子最崇高的理想,拿着钱不让他买田买地,估计跟剜了他的心一样难受。

说到底还是其中这个度的掌握,就像走钢丝一样,如果不能找到那个恰当的平衡点,便很容易翻船。

土地问题是个永恒的难题,这一点即使到了现代也一样,都是在不断的摸索和试验中进行调整,以期更适合现在的国情。

所以照搬任何一个朝代的政策都有弊端,只有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可怎么样才算是合适的呢?

刘志自从穿越以来,就是个侯爷,没几天又当了皇帝,从头到尾都没有机会真正了解底层百姓的生活。

他只能多方听取意见了,说白了就类似于后世的民意调查,广泛征集各阶层的建议。

然后进行汇总研究和提炼,以期望能制定出一个各阶层都能接受的土地政策。

当然后世的典范政策,也具有参考性。

即使只学过中学历史,但其中有两次土地改革,刘志印象深刻。

第一个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永业田和口分田制度。

当时蚕桑养殖业高度发达,唐代又重开了新丝绸之路,对于丝绸的需求量急剧增加。

所以与唐太宗规定,每丁成年之后将分给一百亩田地,其中二十亩为永业田,只准栽种桑榆等养蚕树木。

另外八十亩为口分田,可随意栽种作物。

二者的区别是永业田为私人财产,可以随意买卖,死后也不收回。

可口分田的所有权在于国家,若家中人丁减少,便会被强行收回,重新分配给其他的家庭。

唐朝初中期一直保持了这个政策,也直接铸就了唐代的繁荣,成就太平盛世。

到了唐玄宗的时候,为了增加国库收入,改为租庸调制,增加了地主阶层和国家的收入。

但也为安史之乱后,国家形势的急剧恶化,埋下了隐患。

所以和口分田和永业田的制度,在唐代还是很正确的。

第二种就是清代的摊丁入亩制度,将丁银摊入田赋征收,废除了以前的“人头税”。

政府放松对户籍的控制,农民和手工业者从而可以自由迁徙,出卖劳动力。

各地方政府,查清各处地田亩多少,按亩均摊税赋。

其派丁多者,必其田多者也,其派丁少者,亦必有田者也。

清代的“人头税”,就相当于汉代的“算赋”和“口税”,也就是说,不再按照人口收税,而按照田地的多寡来收税。

这样就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而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