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难闻的气味散发出来。
豪门大户都有能力自建沼气池,穷家小富也可以几家联合起来修建,牛马场之类的地方,甚至可以将沼气储存起来售卖。
而城里的沼气残渣可以专门收集起来,运往城外做肥料。
沼渣肥力高,又没有细菌和虫卵,是优质高效的好肥料。
至于郊区的农民就更方便了,当时都是祖孙几代住在一起生活,基本上家中都养了鸡鸭和猪羊之类的牲畜。
所以原料充足,实在不行还可以加上一些厨余垃圾、生活废水,甚至是切碎的秸秆和青草之类的进行搅拌。
刘志几乎一夜没睡,精神十分亢奋,一边回忆一边画草图,不停的按照回忆修修改改。
终于完成了基本的图纸,又费心巴拉的写下了详细的修建过程。
沼气池这个东西是修起来容易,用起来麻烦,民间形容说是三分修七分养。
使用中的精心养护非常重要,根本偷不得懒,譬如平日里要经常揭开搅拌搅拌,使得发酵均匀。
还要经常清洁沼气储存罐和沼气输送管,以免堵塞不通。
池中还要经常清理残渣之类的,对于现代人来说,有更便捷的电力和天然气可以取代。
所以有很多老百姓明明修建了沼气池,却懒得花力气去维护,以至于到最后成了个摆设。
不过刘志相信,在古代这一点不成问题,只要技术成熟了,完全可以明文使用规定。
对了,修建沼气池要用到水泥,才能达到密封效果,也不知道水泥研发得怎么样了,自从交给工匠之后,自己就很少过问。
大半年过去了,想必应该有结果了吧。
顾不上一夜未眠的劳累,刘志赶紧召来负责此事的工匠头目。
一问之下才知道,已经研发了两三个版本,但工匠自己总觉得不满意,所以没敢呈上来。
刘志听了也很疑惑,到底研究出个什么东西来了,便打算亲自去看一看。
水泥研发的地点在郊外,刘志一行人轻车简行,秘密出游,到了地方一看,好家伙,到处的原料堆得像山一样。
看着一堆堆的石灰和灰土、石膏、窑渣之类的东西,刘志神奇地居然有种熟悉的亲切感。
若不是来来往往的工人穿着古代服饰,还挺有点现代小工厂的感觉了。
工部负责此事的工头叫阮齐,是个做事精益求精的人,在他的展示下,刘志参观了这三个版本的水泥。
光看外表,这三种水泥都挺像那么回事的,阮齐亲自演示,分别将三批水泥混合了同样比例的细沙,然后抹了三块水泥地。
半个小时后,刘志看了看,发现三批水泥虽然都没有彻底凝固,但程度又各有不同。
第一批还比较稀,用棍子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