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了东汉禁止使用巫术,祭祀改为由正规的礼官举行,何况东汉本身也没有西汉那么热衷于祭祀。
刘志即位以后,由于并不敬畏鬼神之说,因此除了规定的礼仪活动之外,其余的基本上都废除了。
不过祭祖活动毕竟与其他的不同,对于大汉人来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尤其是刘志是以藩王之身继位,更需要这种仪式来奠定自己的正统地位。
对于一个皇帝来说,一生之中除了祭祖之外,还有一个意义非凡的祭祀。
那就是岱宗的封禅大典。
泰山封禅,源于古代帝王封禅祭祀,是古已有之的礼仪。
按照《史记·封禅书》张守节《正义》解释:“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
史上第一位封禅的皇帝,便是秦始皇,他于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也就是统一六国后的第三年,东巡郡县。
召集齐、鲁的儒生博士七十余人到“天下第一山”——泰山下,商议封禅的典礼,以表明自己是受命于天的皇帝。
儒生们的议论各不相同,难于施行。于是他绌退所有的儒生,借用原来秦国祭祀雍上帝的礼封泰山、禅梁父,刻石颂秦德。
此后第二位便是好大喜功的汉武帝,元封元年三月,武帝率群臣东巡,至泰山。
派人在岱顶立石,之后,东巡海上。四月,返至泰山,自定封禅礼仪。
此后,汉武帝又曾五次来泰山举行封禅仪式。
但史记对此却语焉不详,司马迁父子二人因为各种原因,都未能随行,这是他作为太史官的终生遗憾。
临终前其父司马谈“执迁手泣”,悲叹,“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边夫”(《太史公自序》)。
武帝之后,汉朝皇帝只有光武帝封禅,他于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二月十二日,率群臣至奉高。
遣派役夫一千五百余人整修山道,驺骑三千余人在登封台上垒方石。
二十五日禅梁父山,改年号为建武中元。
封禅大典,于帝王来说到底有何意义?
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封禅可说是最盛大,但也争议最多的一项典礼。
民初疑古派的史家甚至认为,这纯粹是战国至秦汉间,齐儒凭空杜撰,并为好大喜功的君主利用来巩固政权、夸侈政绩的活动。
实际上封禅的目的,在于表示帝受王命于天,向天祷告太平,对佑护之功表示答谢,当然更要报告帝王的政绩如何显赫。
其实质则为巩固皇权,粉饰太平,带有一种君权神授的意味。
这种明显带有夸耀自身政绩的行为,可不是任何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