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答辩

作者:干卿底事涅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人。

杜教授犹豫着说:“他的物理基础的确不太行,如果是做理论的,那他肯定不合格。但是做实验的,是不是可以放宽一点对物理的要求?”

评委汪教授说:“他今年四十五了,最后一次机会。如果我们不让他过,他会抱憾终身啊!他也参选好几次了,总是评不上,有点可惜。”

评委李教授说:“做实验的,对物理的要求的确比做理论的要低一些,但是我们总得要有个标准和尺度。何况今天的几个年轻候选人,像关山和乔宇都是做实验的,但他们的物理功底都非常强。另外兰大做实验的那个黎浩然,物理也很不错。如果杨光明上的话,那么我们就得要牺牲吉林大学的张雨阳,我看张雨阳的整体水平比杨光明还要高一些。”

汪教授说:“张雨阳的确比杨光明好一些,但也没有高太多。何况张雨阳才四十一,还有好几次机会。”

郑教授说:“评审还是要看候选人的工作质量,年龄只能作为参考因素。他几次参选没有中,还是因为他的工作质量不够出色。”

几个人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眼见着四个评审在杨光明的问题上搭不成一致意见,大家纷纷把脸转向了方文昌。方文昌沉吟了半天,斟酌着说:“国家对杰青的定位是支持基础研究优秀人才快速成长。我们要给国家找一些有潜力,能做出优秀成果的年轻人,主要考察候选人独立工作取得的原创性工作成果。

杨光明的文章数量的确不少,但是原创性相对弱一些,很多文章看着像是追国际物理界热点问题的跟风文章。所以每个课题后面的实际物理意义,他了解得并不是特别透彻。这就导致了杜老师问他物理问题的时候,如果问得稍微深一点,他就答不出来的现象。

我们做科研,最终的目的是要解决科学问题,文章只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一个产品,不是科研的目的。如果为了发文章而发做科研,这就失去了科研的价值。国家现在提倡清理科研五唯,就是要清除这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现象。

我同意李老师的观点,张雨阳比杨光明要强。张雨阳年轻,但这不能成为他被牺牲的原因。我们要给国家选有潜力的人才,我们不是做慈善,不是开敬老院。水平同样的情况下,年轻的候选人当然潜力更大,何况相比杨光明,张雨阳的思路更清楚,他提出的科学问题更有前景。”

支持杨光明的汪教授和杜教授见多数人支持张雨阳,便没有再争,这件事就算定了下来。评审小组把前七位“优先资助”名单排序,楚楠第一,关山第二,金陵大学的乔宇第三,吉林大学的张雨阳排名第七,涉险过关。杨光明排在第八,和另外两位候选人被列为“不予资助”的名单。

入选候选人的名单被上报到国家基金委。八月初,基金委将对各学科的300名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名单进行正式公示,如果任何人对候选人的资质、文章、学术水平或是学术道德有异议,都可以举报。十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