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即罗马。
有的人,身在哪里,哪里就是罗马。
可以预料,植物触觉,不是戴明月的终点!
既然觉醒了植物触觉这种稀有技能,就该利益最大化,发挥出植物触觉的最强力量!
戴明月调整状态,重新把手掌按在了树干上。
汹涌的信息流如飓风过境,痛快淋漓!
由于已是第二次享受这待遇,所以戴明月不动如山。
待到身心俱疲之际,他便松开手掌,脱离树干。
如此反复。
从最初的一触即溃,到接受三秒、八秒、十秒、二十秒……一分钟、两分钟……
半个小时之内,戴明月就适应了庞大的信息流,将连续接受时间提升至10分钟以上!
更重要的是,他已完全适应了信息流的节奏,摸清了植物触觉的路数!
现在,他已经能够熟练应用植物触觉!
他对这种系统称赞的“稀有技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植物触觉,就是引用植物的力量!
换句话说,只要是植物覆盖的地方,就是植物触觉波及的范围。
这就是为什么,戴明月会有那种在岛上无处不在的感觉。
这座海岛,植被覆盖率很高,植物触觉的波及范围遍布全岛,并不意外。
换句话说,植物触觉,就是把一切植物作为自己的耳目!
树与树接触,树与草接触,草与草接触……最终形成一条信息高速公路!
这条信息通道的效率是如此之高,以至于需要不断适应,才能运用自如。
然而,这种认知,还是有些肤浅了。
戴明月发现,植物触觉,并非,一定要求植物接触。
即使植物间不接触,也能构成植物触觉。
阳台山下面的纯白沙滩,是天然的植物间隔,零星小草,显然不能构成连续的通道。
可是,植物触觉依然有效!
经过测试,戴明月发现,植物触觉在两株植物间隔一百米的距离上,依然畅通无阻。
当然,这个测试结果并不准确,并非就是精确的一百米,也可能是一百二十多米、一百一十多米、一百零一米、九十九米四、九十五米七四之类的。
由此,戴明月推断,植物触觉是离散的。
所谓的“离散”,指的就是“互相独立、互不接触”。
植物触觉,可以引用一系列互相独立、互不接触的植物。
假设,植物触觉会因过大的距离间隔而失效。
那么,我们可以把这个最大的失效距离,定义为“最大离散距离”。
根据当前的实验,可以得出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