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岁的孩子,居然有了白发。
王大新呐呐自语道:
“看来得加强武术锻炼了,要不然肯定得未老先衰”。
刚好那年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电影大行其道,风靡一时,学校图书室,开始有各种各样的武侠。
王大新总是在放学后跑着过去排队挑到一些自己想看的书,原因是窗口里面借还书那眉清目秀、轻盈苗条的小梅助理,是同班同学。
王大新不自觉地卷入了那场狂热的学武大潮中,和同学开始起早摸黑的在学校小树林里操练着,倒也无师自通的学会了好些套路。
太极剑,太极拳,十八罗汉拳,金刚伏魔棍等练得风生水起,有模有样的相互切磋着,渐渐有点小能耐,震慑了校外来学校闲逛的社会小青年。
快毕业的时候,王大新的各门功课除语文外考试成绩一塌糊涂。
母亲叹了口气,没有责罚,只是担心他这么小的年纪没高中上,干嘛去好?
八五年的夏季,有些炎热,知了在树上发出死不休的叫声。农村的夏收已接近尾声,母亲作出了王大新人生第一次重大转折的决定,说:
“现在年纪太小,干不了多少农活。还是去复习读书吧,万一能考上个学校,米饭白了,有个国家旱涝保收的包分配工作也是挺不错的。”
王大新从此走上了复读之路,在数学老师青睐鼓励下,把数学攻了上去,以几近满分一举夺魁,考进了有粮票领用的市级学校,一度成为今后几届复读生的榜样。
第一次跨出县域到百里之外的地区市就读,也就是从那时开始,王大新从小爱好的书法技能也大大发挥出作用来了。
颜真卿的帖本,别的同学写得珠圆玉润,王大新还写得大气磅礴,隐隐之中有将相气息扑面而来。
半学期后王大新成为了身兼多职的学校学生会干部,校报上,板报上,都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十七八岁的青葱岁月,伴随着身边围绕过来的男男女女,王大新在市区的东湖,鉴湖,柯岩,兰亭,八字桥,秋瑾故居,三味草屋等处游历,印下了爽朗的笑声,无限憧憬的美好。
想到这里,王大新深深叹了口气:
“真不知道后面的二十多,三十多,四十多岁怎么蹚过来的。”
“回头看看毕业工作以来的三十年,有哪些还能勾起自己的回忆呢?”
王大新不由得过滤起来。
二十多岁的时候,似乎就谈了个恋爱,结了个婚,快三十的时候生了个娃。
三十岁后,随着国有事业企业公改私大潮,下岗大军拿着可怜的一点遣散费,涌上了千军万马的独木桥,王大新也同样被推着走了。
随后几年从打工到打工,从一个公司到另一个公司,职位虽然不断高升,升到不能再升了,毕竟是在小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