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太英明了不好糊弄,皇帝有些刻薄不好伺候。但是没办法,谁让他们只是臣子呢!
朱允煐笑了笑也就没有多说什么了,他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一些军国大事需要他亲自处置,而那些内阁大学士草拟的一些意见,朱允煐也是需要过目、批复。
就在朱允煐忙着的时候,王承恩小心翼翼的说道,“皇爷,周王殿下在殿外求见。说是皇爷允准了编纂大典的编纂入宫。”
朱允煐抬起头,忍不住笑了起来,“这一天天的也不知道是在忙些什么,这些个事情早就答应了皇叔,一直忙到现在还没落实。朕这皇帝哪里是金口玉言,简直就是食言而肥。”
王承恩立刻帮着说道,“陛下这些时日夙兴夜寐处置国家大事,想来周王殿下也是知道的。”
朱允煐笑着说道,“让他们过来吧,前些时日也是看了大典,编纂的还算说得过去。去让太子准备一下,朕不好赏赐,让太子下一道谕旨夸耀一番。”
朱允煐确实不好直接赏赐,说到底就是《孝康大典》还没有成书呢。现在可以给这些编纂等人一些赏赐,或者是一个正经的身份。但是在没有完全成书之前,显然是不好论功行赏的。
但是要给这些人一些小小的甜头,皇帝不出面的话就让太子出面,还算有着一定的效果,太子到底是国本,太子的赏赐也是一种荣耀。
这些事情自然有人办,不管是宣人觐见,或者是去乾清宫传达旨意,自然也都是有人做好的,根本不需要朱允煐操心。
周王朱橚负责主持编纂《孝康大典》,这是一部彰显国威、造福万代的鸿篇巨著。
要求是: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
这毫无疑问是一个壮举,所以规模在不断的扩大。从一开始的几十人,在不断地召集、举荐后,现在已经有超过两千人参与到这部大典的编纂。
能够参与其中的,要么是博学鸿儒,要么就是某些领域的顶尖大拿。这样的文坛盛事,也确实让很多人趋之若鹜,不管是已经金榜题名的,还是白衣在野的,都没办法拒绝这样的事情。
就算是一些此前曾经有过拒绝朝廷征召的‘隐士’,哪怕是不在乎什么官身,也没办法拒绝参与这样的文坛盛事。青史留名,这对于不少读书人来说就是终极梦想。
而《孝康大典》,就算得上可以承载着他们梦想的事情。不少人觉得这样的一部巨著,也是此前一些王朝没有做到的事情,说不定要超越《资治通鉴》、《史书》等等。
毕竟《资治通鉴》这些也都是史书,而《孝康大典》可不是单纯的史书。这是包括经、史、子、集,涉及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想不期待都难!
人非圣贤,多多少少也都是有着自己的